家,简单一个字,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因为家是每一个人最初的记忆,也是我们最终的归宿。说小了,它是两个人的结合;说大了,它是乡土中国的基座。乔治·穆尔说,“走遍天涯觅不到你自己所想,回到家你发现它就在那里。”而中国古人则推崇“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是个人通向外界的重要纽带
家天然带有一种温度,它不仅是我们身体修行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停靠的港湾。倦鸟归林、落叶归根,这都是对家的渴望,也是生命在追寻着的一种归宿。它隐藏着一个人的缺点,包容着一个人的失败,同时更生发着无尽的爱,孕育着崭新的希望
世事如书,我偏爱你这一句,愿做个逗号,待在你脚边但你有自己的朗读者,而我只是个摆渡人
一个人从二十五岁开始做工,直到六十岁退休,他要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整整三十五年的时光。按一日工作八小时,一周工作五天,每年就要为你的职业付出两千个小时。倘若一直干到退休,那就是七万个小时。在这个庞大的数字面前,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始于惊骇终于沉思。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七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芒刺在身。
我不晓得一下子就找对了行业的人,能占多大比例?从大多数人谈到工作时乏味麻木的表情推算,估计这样的幸运儿不多。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
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不但是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白桦林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你很难预知,将在十八岁还是四十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灼花了我们的眼睛。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需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所有人的坚强,都是柔软生的茧。
一个人的记忆就是座城市,
时间腐蚀着一切建筑,
把高楼和道路全部沙化。
如果你不往前走,
就会被沙子掩埋。
所以我们泪流满面,步步回头,
可是只能往前走。
它就像一架天平,成就了惜时如金的人,珍惜自己羽毛的人,也颠覆了一些人,也正是它可贵之处,我想到狄更斯在《双城记》里说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采访许渊冲时的一句话“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书中可能会有自己穷尽一生都到达不了的远方。无论这远方是一番怎样的世界。当阅过更多种世间的可能,会更悲悯;会更善良;有人说,那是情怀。
多少年前刚毕业时,像个冲破牢笼的野雀儿,怀揣一颗入世的心,急不可耐的拥抱这个大千世界,试图开疆破土又屡屡碰壁,时常头破血流却无处释放。后来发现一个诀窍,当人生迷茫时,书是解决问题的秘方,无论是抱着逃避的心态,还是丰满自己的愿景,就像梁先生说的可以用书构建一个精神家园。生存地盘可以扩张也随时会被侵占,精神家园却是无限伸展到远方!
人的事业总会起起伏伏,每当处于低谷,离开舞台中心被边缘化时,不是懊恼反而有种窃喜,因为可以有大把的时间,迫不及待的投入到自己的精神家园。风水轮回,又不小心回到舞台中心时,无论自己还是别人才惊奇的发现,这混蛋的眼光和境界已然非当日阿蒙,仿佛有光环加持,只有自己知道那是在精神家园里的闭关修炼的结果,是书给予的力量!或许往日的出世是抱着再次入世的雄心,用与世无争的表象,稀释有刻意的目的性,但这种入世出世再入世再出世……的轮回中,最终会成为一个淡然超然的老衲,人世间的是是非非,生存空间的你争我抢,已经丝毫无法影响到精神家园在遥远的云端歌唱!
一个是现实的家园,一个是精神的家园。而当你从书籍当中获取力量,建设起了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精神家园的时候,你才可能比较成熟、比较正确地去对待这个世界,去对待幸福,或者苦难,雨果也说过一句话:有了物质那是生存;有了精神,那才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