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很多事情,我们明知道应该做,却总不自觉地拖延。就像写这篇文章,当然最初不是准备写这个题目。但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多少都要写一点东西,工作日因为要在下班后到九点多才会有充足的时间来写,因而完成的时间有点晚,今天是周末,就计划着早点写了,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多写一篇。
然而从早到晚,不是说没时间,要不是有点小事需要处理一下,要不就是坐在那里,翻一翻手机就过去一个小时。心里总是懒得催促自己,认为反正时间还有的是,一会儿再做也可以。结果就到了现在。更关键的问题是这一切行动所对应的心理活动,自己其实也早就明了,毕竟看了那么多书,对拖延症的分析已经十分透彻了。
最终还是快磨到了平常的时间,命令自己即刻开始行动。于是也就坐下来动起手来。
既然这样,索性想一下如何克服拖延的问题。“即刻行动”当然是最立杆见影的办法。按照皮切尔博士《战胜拖延症》一书里的观点,我们需要建立预先决策,避免困于思考\选择和决定。可以使用“一旦…就…”的模式,触发我们的行动。
这当然是一个好办法。但这是一个直接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技术上的努力。但拖延在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立刻做,而是我们对所做的事根本就懒得做,特别是我们自己确定的一些目标。
现在大家都在谈自律让我更自由,在说复利效应。但现实是: 复利的前期往往很长,这一段近乎水平的曲线因为看不到转角在哪里,让我们很容易丧失前进的动力。所以这个世界上99%的人都是一般人,因为我们太容易为眼前的诱惑放弃长远的目标。
李笑来说特立独行的正确才有价值。重点不在正确,也不在特立,而在于行。我们从小学到的道理已足以让我们立足于社会并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坚持按这些道理去做的人却很少。因为大多数人都无法克服大脑天然反映。
如果做一件事需要我们用毅力强迫自己,第一不容易坚持,第二一旦完成会松懈下去。现代科学既然探明了大脑的运行机制,我们就要利用。给大脑一个关于长期利益的可视化效果图,细节越丰富越好,并且给它赋予重大的意义,让大脑为之能够兴奋。在过程中,也要适当地分阶段给予刺激。也就是你做好了什么要有及时的奖励。不要是固定的奖励,随机的奖励更能促使我们前进。
总之,赋予意义加即刻行动可能是我们克服拖延症的最强有力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