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读书一直不好,特别是做几何题,我根本搞不明白,为什么他们有些读书好的人很神奇,一个题目一下就做出来了。老师和身边的小朋友告诉我的时候说,这个东西不是很容易的吗?显而易见,你把公式套进去就行了。我是好久好久以后才反应过来,有一个规律叫举一反三,把公式套进去,然后题目就解开了。
只是把什么原则套到规律里面,去产生什么结果。举一反三的能力我是长大了很久,一直到二十多岁,我才对这个原则、这个规律有很深的体会。今天这一讲说的显而易见,当然不是讲规律,而是讲我们在跟他人沟通的过程当中,有一个误差。我们不能讲错误,误差就是它肯定是有的,只是要避免到最低。误差是没有谁错,但是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我们总觉得,我们说的道理身边的人他们都能懂,实际不然。因为我们能懂得这件事情,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显而易见。可是别人没有能理解到我们描述的角度的时候,他们无论如何是理解不了的。刚开始到南山讲寺做讲座的时候,我那时候刚从佛学院出来,我觉得要把最好的、我认为最正确的佛法告诉大家,让大家了解到如何才能获得正知正见的佛法。
可是每当我这样讲的时候,好多人打瞌睡。然后我说,讲座讲完了,好多人鼓掌,然后嘴里面还念念有词,太好了,师父讲得太好了!他只是随喜赞叹而已。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以前我总是要多备一点笑话,然后大家打瞌睡了以后,经常给大家讲个笑话,笑话一讲,瞌睡没了,再继续讲事情。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没有能力,也不会去关注自己视野之外的事情。
所以当我们要与他人沟通的时候,需要做到两件事情。不要急切地把你认为显而易见的意见让别人知道,或者说你以为他马上立刻就能了解。有个段子叫,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日本管理学上有一个原则就是,当你需要员工明确他要做的事情的时候,你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讲五遍。这五遍当中或许有一遍他能听明白,但大部分的时候如果没有重复清楚的话,鸡同鸭讲,或者做出来的东西不符合要求。
领导说,我是这样讲的,你怎么这样做呢?员工说,我是这样理解的。误差就是沟通过程当中主观性。在练习空性这个系列当中,我们着重是让大家要看见我们生活的场景当中有些什么潜在的业力,或者说业障,它障碍了我们的行动,使得我们在行动当中得出意想不到的、所谓苦的结果,我们需要得到意料之中的欢喜却得不到。
生活总是给我们意外,为什么?因为我们没有看见陷阱,我们不小心就掉进去了。他人的自尊,我们可能会招致的篱笆墙,就是我们难以翻越的屏障。仙人掌跟气球也是这个关系。就是你与他人到底应该如何相处?友好相处的前提是需要建立良性关系。如果良性关系建立不起来,你内心当中的自我感就无法延伸,会碰壁导致痛苦。
所有的关系从属性上来讲都是延伸,但这种延伸它要有效延伸,恰当的关系、正确的沟通导致合理的延伸。我们的所有的痛苦都是因为自我感延伸不了,别人不理解。为什么说理解万岁?为什么说理解了很多事情都好办?理解了,一句话的事,不理解,我们宰研究研究。一句话的事,能把人说跳起来,一句话的事,能把人说得笑起来,最重要就是理解。
我们在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当中,一开始我们过度的自我膨胀,当你看到不平等之后,放下自我的屏障,更大程度上尊重他人的自尊,找到他们自尊的篱笆墙的空隙,钻进去,入心,知心,你要知道他的心,你的心才能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