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十月一号,像往常一样6点多醒来,收拾停当准备出门跑步,听到了雨打叶片的沙沙声,7点多的时候不下雨了,便如愿去河边跑步,以此方式为祖国庆生。跑步刚结束,又下起了小雨,赶忙去菜市场采买国庆节这两天的肉菜,也是要做美食犒劳自己,过节必备动作。







今天,十月二号下午,到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看展,以此方式继续为祖国庆生。
在一楼临时展厅看了两个展:国宝回家乡和阿拉伯半岛北部诸王国文明特展。
今天看展,解决了以往看展的几个疑问,如陶鬲(li)(以前总念成ge)、陶斝(jia)、陶豆等陶器的作用。

陶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炊器,主要用于煮食,如煮粥、煮肉或烧水,其设计通过袋状足增大受热面积以提升烹饪效率,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春秋战国后逐渐被其他炊具取代。

陶豆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古代陶制器具,其核心特征为浅盘或浅钵形器身与高圈足的组合,部分器型配有盖子。这种设计使其形似现代高足盘,主要用于盛放食物,如肉酱、腌菜或汤羹。材质以陶土为主,商周时期后出现青铜和木制变体。

陶甑是一种古代陶制炊具,主要用于蒸制食物,通过底部箅孔利用蒸汽加热原理烹饪米饭、谷物等食材,其设计原理与现代蒸锅类似。

青铜觚是商周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酒器及礼器,核心用途为饮酒和礼仪活动,常与爵配套用于祭祀、宴饮等场合,其数量与纹饰还反映了使用者的身份等级。


陶簋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如黍、稷、稻、粱等谷物)的器皿,兼具日常实用性与礼仪功能,其用途从新石器时代的日常生活用具演变为商周时期的礼器,体现了饮食文化与礼制制度的结合。

陶斝早期足部中空,但商周时期多变为实足;腹与足分离明显,且通常有鋬(耳)和两柱。新石器时代晚期作为炊具使用,但商周时期演变为酒器,专用于温酒或饮酒。


磨喝乐是宋代七夕节期间流行的泥塑玩具,源自梵文“Mahoraga”,最初为佛教神祇,传入中国后演变为手持莲花的童子形象,用于乞巧、祈子及儿童玩耍,是宋代市井文化的代表性节令物品。

这次看展一大收获是认识了甲骨文“亳”字。图片上记载:1953年二里岗遗址出土一片牛肋骨,是安阳殷墟外首次发现的商代甲骨文实物。其中“乇”字的发现和释读,进一步佐证了郑州商城即为商汤之亳都。也就是9月29日新开街的亳都新象之符号之意。

今天看展还有一个意外发现,宋金时代的骰子上正面有“独饮”二字,放大镜看的真真切切的,看来宋金时代就有掷骰子决定干啥的行为,一下子觉得古今不外如此,不再隔着上千年的距离。


人民大会堂观影,18:50,浪浪人生,ROW TO WIN。看完电影,骑共享单车来亳都新象。




本来下午还在犹豫要不要来亳都新象的幻师喝一杯,据说每周四晚上都有对女士的免费专有鸡尾酒,但既然宋金时代出土的骰子都说了“独饮”,那就来喝一杯吧,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先来了一杯金汤力,谁知无限畅饮,那就再来一杯蜜桃乌龙吧。
微醺。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