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推法】
指在采访过程中,抛开采访线索本身,先了解与线索有关的环境、事件、人物,从中发现与线索有密切联系的因素,以充实报道内容的采访方法。勾推法的名称源于古代的一种断案方法,既审案前先了解原被告周围的人和环境、在掌握了大量的人证物证等旁证材料后,再开堂办案。这种采访方法,大量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记者们采用。《人民日报记者》纪希晨说:“我每采访一个单位或个人,只要时间允许,决不先采访对象本身,而且先找单位、该对象的上下级及周围的单位和个人,这样做好处很多。”
运用勾推法,可以保证采访内容的真实性,提高采访效率。在对采访主线索采访之前,做好对外围的采访,准备充分之后,再主攻主线索。1977年,一记者去采访生物学家童第周,因童第周工作繁忙,无暇接待记者采访。这个记者一连三次都吃了闭门羹。无奈,他先打了外围战,先后找个童第周的学生、助手和党支部书记等,又实地察看了童第周的实验室、宿舍等地方。通过这些工作,记者掌握了大量素材。剩下几个实质性的问题,记者只利用童第周休息的十分钟时间,单刀直入就了解清楚了。后来文章发表后,童第周都很惊诧记者的采访功夫。在国外,号称“政治访问之母”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也认为,她的采访秘诀之一就是:在进行一次访问之前,总是要用几个星期作准备工作。她说准备工作的紧张程度就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
运用勾推法,可以获得大量素材,为写作打下厚实的基础。素材,难以写出好新闻。而勾推法可以全方位地搜集信息,在选材过程中,可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复筛选,写起来运笔自由,游刃有余。同时,在内容上,也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厚度。许多范文的采写过程都体现了这一浅显的道理。
运用勾推法,要求采访者具有扎扎实实的采访作风,要培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善于从不同人的感受、说法中洞察秋毫,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再现新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