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游戏化课堂氛围(二)】

游戏紧扣人脑机制,促进持续产生多巴胺,不断地带来惊喜,从而提升了人的幸福感。简·麦戈尼格尔在《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列举游戏的四大特征:目标、规则、反馈系统、自愿参与。

如何运用这四大特征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收获快乐学习体验,拥有学习兴趣、持续内在动力呢?前篇我们详述目标、规则的设置。

美好人生,从孩童时代“弹”出来!

尤克里里第一课,我会让学生们互相认识。传统做法是围坐在一圈,然后依次做自我介绍。但这样的方法,无异于锻炼表达能力,起不到互相认识的效果。因为每个人都在思考轮到自己时,该怎么表达,无心听别人说话,别人介绍过后大多不会在意。

以我在实验学校上课为例:7个班级各自随机抽选2名学生,组成课堂,供14人。我事先设置规则:

①要求找任意2名同学,记住对方的名字、共同爱好。

②这两名同学必须是不同的性别,且来自其他班级。

在这样的规则框架下,我让学生们思考半分钟,然后开始,并规定用时5分钟,写在黑板上。五分钟到后我随机抽取4名学生进行介绍。

“我叫***,来自**班”

“认识***,我们两个都喜欢游泳!下次约好一起去!”

“还认识了***,我们都喜欢数学!以后可以互相请教!”

被“点名”的同学站起来,以供大家认识。

由于目标清晰、规则既定,又充满随机性、紧迫性、自主性充分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们互相了解彼此兴趣、爱好,融入思考,因此记忆深刻,真正起到了“自我介绍”的效果。

而今天我们主要描述另外两大特征:反馈、自愿参与;以及对游戏化课堂氛围,如何让学习上瘾的原理,作出说明。

游戏另两大特征:反馈、自愿参与

三、反馈

告诉学生距离完成目标还有多远。是一种承诺,目标是可以达到的,给了学生持续进行学习的动力。

我的课堂案例:

师生互相反馈——课堂评语、亮点评选、民意调查

课堂激励体系——各种各样的勋章、奖状


①课堂评语纸,包括本课感言、父母的话和教师寄语。

本课感言从学习收获和反馈问题。这两方面角度书写。父母的话可设置阶段性书写。教师寄语在下课前收齐写完下次课发给学生。课堂评语纸作为结业手册中的重要一环。

评语体现及时反馈。包括三个层面——

学生与教师  2、父母与学生  3、父母与教师

寻找亮点鼓励学生善于欣赏他人。我们对有着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及时反馈。例如表演出色、乐于助人。亮点评选可从各个角度出发,须写出评选理由。所有被提名的学生均可接受集体鼓掌。教师亦可被提名。

民意调查的内容一般是学习意愿,或者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法。学生有自主决策权,可通过头脑风暴形式,且经过集体思考得出的综合结论,是最容易被接受的。

以上三者详见《翻转教育理念——我们能从传统教育模式中看出什么(三)》


②勋章有多重多样,比如学习勋章、感恩勋章、组长勋章、展示勋章……以组长勋章为例——

组长勋章的授予需在完成小组任务或展示后。且必须为大多数组员所认可。可采取组长自主选择的形式,让其挑选喜爱的勋章外形,作为对其付出的肯定。它赋予被选举为组长的学生职责感,发扬合作、分享的精神以及领导力的培养。

组长具体职责是:

1、辅导组员学习  2、代表小组意见

3、统领小组表演  4、统计组内问题并反馈

小组选举前须知组长职责,以自愿为主。

组长勋章的激励升级制度包括:

1、每次担任组长且受大多组员好评可获勋章。

2、集齐勋章可获小助教证书。

时时注重反馈、人人需要反馈!

四、自愿参与

要求所有参与学习者是自愿、主动接受目标,规则、反馈。而不是强迫、灌输、填鸭式教学,两种情况下学习效果会有很大区别。自愿参与注重提供多重选择、用规则设定边界,不人为施加压力。

我的课堂案例:

课堂进行过程中的提问、自主选定阶段测评内容、是否愿意参加成果展示、自主选择分组、啊哈时刻的分享内容……


①在课堂进行中,老师善于提问,能够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我充分信任学生的自我探索潜能。不单纯评判给到建议。在私教课&集体课,我大体采用两种提问方式——

启发式提问:“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你认为刚才的表现怎么样?”等等,让学生自我探寻问题所在。

选择式提问:“下一个环节我们学习什么?有几个选择提供给你们”等,然后进行举手表决、小组讨论或头脑风暴。

这样既能在老师教案范围内,又能运用民主举手表决制度,让学生感受到自主选择权、拥有掌控感,获得最优学习体验(参见《用这三要素,让孩子收获最优学习体验》),也增进对老师的尊重。


②自主测评注重“鸡蛋法则”

鸡蛋法则——无论蛋黄怎么流动,始终被蛋白包围在内

寓意灵活可控,避免机械化的统一。

四个要点:

学习主体——能动学习

学习过程——注重反馈

学习方法——个性化发挥优势

学习能力——不评判,均等给到机会

让不同学习基础、进度的学生有属于自己的展示空间。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鼓励全员参与。允许弃权,让学生意识到这是机会而不是强迫。大多不考量所选曲目的难易程度,有时依据教案也会给到选曲范围,但从来不会限定每个人弹同一首歌。更多地让学生专注准备自己感兴趣的测评内容。


③分组可以采用抽选与自主的方式。抽选为分组增加不确定性和期待感,可以制作不同色卡片作为道具。我一般设置3—5种颜色,分别是红、黄、蓝、绿,并手绘成尤克里里的形状。

学生排队依次抽取,抽完后先保密,等全部学生抽完后公开,过程中不允许兑换。我重新安排各组的位置,抽到相同颜色卡片的同学,依据指令坐到相应的位置,成为组员。

也遇到过不愿意参与分组的学生,或者要求单独一人的情况。秉持自愿的原则,可以允许。一般我会要求合作弹奏歌曲,用任务的形式让组员们分工来完成。鼓励合作,毕竟获得他人认可,也是收获成就感的重要部分。


④关于“啊哈时刻”的设置,可参见《翻转教育理念——我们能从传统教育模式中看出什么(三)》

自愿、自愿、自愿!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三:简述“学习上瘾”的模型原理

游戏机制如何让“学习上瘾”?我们要了解如何让孩子建立自我认知、拥有内在动力热爱学习高效、持续学习,就要了解游戏化课堂氛围,其背后的运作原理。

我根据《上瘾》一书,结合课堂案例,总结了两大公式——

1、第一个公式

B(学习)= M(动机) + A(能力) + T(触发)

M=动机——我为什么要学习?(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追求认同,逃避排斥)

A=能力——我知道如何去学习。(容易上手并有适当挑战)

T=触发——我拥有参与学习的机会(线上&线下)。所以说,书香环境有助于触发孩子读书习惯。

2、在第一个公式基础上,提出第二个公式

Keep learning(持续学习) = B(学习)+ R(酬赏)+ I(投入)

R=酬赏——拥有成就感、获他人认同、多变的激励措施

I=投入——时间精力、累积价值

游戏化课堂氛围,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学习动机(我为什么要学习?该学什么内容?如何才能学好?)并提供学习机会、塑造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孩子思维能力,从而让孩子热爱学习。

同时,加入多变的酬赏(迭代、不确定的激励措施)、他人的认同(亮点互评、小组协同);并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反馈,记录、保留学生的付出成果。让其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自然就能够学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