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Carson找不到北
我们试图寻找自己的定位、自己的价值,企求“一招鲜,吃遍天”,企求能在社会中有所立足并持久。殊不知,在现代科技化、智能化、全球化大洪流的冲击之下,我们已然在夹缝中被动地挣扎,并希望尽早地翻越围墙,站在更高的平台放眼看世界。
其实,这堵围墙就是在人类发展进化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我们尝试发展开拓,尝试创新创造,尝试可以发现更多,拓展更宽阔的道路。然而,后知后觉的人们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便利的时候,少部分人已经意识到“便利”的背后实则会带来更巨大的威胁。因为自然界一直遵循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一些人只是在享受便利,享受生活带来的科技感、现代感,有着一份无忧无虑也不怎么乐观的工作或者做着无所顾忌惨淡经营的自由职业者。而一些人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则去升级“便利”或扩展便利的应用范围,以便适应欲壑难填的需求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于是后者逐渐脱离大众甚至掌控大众,享受更多的便利和权利。
从前者到后者,从“使用”到“创造”,推动社会进步、人类进化向前的正是这种创造型人群。如果说发展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推动力的来源只能是“从无到有”的创新能力。
智能化
随着智能机器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工作已经被机器所替代,或者说未来的工作岗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要么提升自己来适应苛刻的工作要求,要么培养自己来主动创造全新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想法决定高度,思维决定视角。那么在现代我们应该更正为“新想法”和“适应性思维”。未来的机会可以说很少,也可以说很多,它摧毁了很多传统劳动型工作,同时也催生了更多的新型工作,比如,抽象型工作,分析大数据来得到抽象概念,等等。另一方面,其中有一种工作是无法用机器代替的,那就是,手工匠艺。每一个作品或产品都富含了创作者的心血以及背后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只有不可替代的,才是恒久的。内化的品质、才能、技艺、艺术、idea才是真正属于未来的。
全球化
宏观上来看,从更高的角度和视角看未来,看世界,那么我们不可否认,全球化的进程会在今后的几年发展进行得更加快速、更加深入,地球村也会从概念演变为现象。因此,跨地域、跨文化、跨学科能力将在未来视为必备的竞争力。
语言是成为一名“国际公民”的必要条件。从当地语言入手,才可以真正了解当地文化、习俗以及政治经济。像当地人一样生活,像当地人一样做事,才可以收获更有价值的资源,包括知心知己,也包括合作伙伴,更重要的是开拓了自我眼界和胸襟。
从一个领域的专家到“一专多能”,跨学科能力才使得我们可以在未来积极应对各种意外风险和突发状况,从财务到法律,从商务到管理,从金融到心理,涉猎广泛不仅仅是兴趣使然,更是时代要求之必然。
二十一世纪的智能化和全球化风潮奔涌席卷而来,而我们正处于风口浪尖,能做的唯有顶风作浪,即使被大浪拍入大海,希望仍然可以抱起冲浪板东山再起,冲向远洋。
那么,未来,谁来?谁可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