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常态长效机制铸牢作风建设根基

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实现重塑。然而“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的特质,唯有以常抓不懈的韧劲、系统施治的举措持续发力,方能避免作风建设沦为“一阵风”,确保党的肌体永葆生机活力。

(一)深化改革与职能转变,从源头上堵塞制度漏洞

一是建立常态化学习教育机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纳入集中学习和自学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读书班、专题研讨、辅导讲座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核心要义,切实增强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要坚持以案为鉴,深入开展警示教育,通过剖析典型案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二是提供纪律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作风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确保改进作风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党中央先后出台《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基础性党内法规,为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筑牢纪律根基。针对群众关切,制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文件,聚焦公务接待、办公用房、“三公”经费管理等领域,以制度固化作风建设成果,推动作风建设常态长效。

三是健全防治“四风”制度机制。当前,仍有部分领导干部虽在行为上有所收敛,但积弊未除,对“四风”问题的界限认识模糊,存在“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现象。有的热衷于搞阳奉阴违,官本位思想浓厚,听不进不同意见;有的一心追名逐利,政绩观出现偏差。对此,必须着力构建健全防治“四风”的长效制度机制,从根源上铲除以权谋私、投机钻营的思想土壤。要引导领导干部切实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当官从政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坚决摒弃追名逐利的错误倾向,以务实作风践行初心使命。

(二)健全选人用人制度体系,树牢鲜明导向

一是完善干部考察识别机制。突出作风“硬指标”,在考察内容中大幅增加作风表现的权重,细化考察要点(如担当精神、实干实效、群众口碑、廉洁自律等)。探索建立干部作风“负面清单”。拓展考察深度广度。坚持“凡提四必”,深化延伸考察,深入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了解情况。强化在重大斗争、艰苦岗位、服务群众一线考察识别干部作风韧性和宗旨意识。用好信息化手段。探索建立干部作风表现数据库,整合纪检、巡视、审计、信访、考核、群众评议等多方面信息,为精准画像提供数据支撑。

二是优化考核评价与结果运用制度。将作风建设成效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任期考核的核心内容。设计可量化、易操作的作风评价指标(如群众满意度、信访投诉率、工作落实效率等),避免“印象分”。严格执行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评先评优、绩效奖励“硬挂钩”制度。对作风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干部,坚决实行“一票否决”或降档处理。

三是构建能上能下常态化机制。畅通“下”的渠道,细化明确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具体情形,特别是作风方面的问题,如不担当不作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群众观念淡薄等,规范调整程序。对“下”的干部加强教育管理,跟踪了解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对知错改错、表现优秀的,按规定程序重新任用,形成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

(三)强化监督问责制度刚性,筑牢反腐堤坝

一是完善协同联动监督机制。健全完善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巡察监督统筹衔接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力量协同、成果互用。推动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贯通协调。制定加强日常监督的具体办法,明确监督重点、方式、频次和结果运用。深化运用“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的意见,制定配套实施细则,明确监督重点内容和具体措施。

二是健全监督举报制度。近年来,国家持续拓宽监督举报渠道,线上线下平台逐步完善,为群众和干部反映问题提供了更多路径,但在作风问题、基层减负领域的举报机制仍存在短板。一方面,部分单位“老好人”思想根深蒂固,一些干部担心举报后会引发人际关系紧张、被“穿小鞋”,甚至影响个人发展,导致“想举报却不敢举报”的心态普遍存在;另一方面,现有举报渠道在针对性上仍有不足,对作风问题的具体表现、基层减负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缺乏专门的受理指引和快速响应机制,使得部分隐蔽性强、涉及面广的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为此,需进一步优化举报渠道,让每一条举报线索都能成为推动作风转变、为基层松绑减负的有力抓手。

三是深化以案促改促治制度。建立作风问题案件剖析常态化机制。深入查找个案背后的制度漏洞、管理短板和思想根源。针对普遍性、深层次问题,及时向相关单位发出纪检监察建议书或巡视巡察整改建议,督促其举一反三,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优化治理流程,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效果。

(四)抓常抓细抓长,构建日常严管厚爱体系

一要抓“常”,让严的标准融入日常、化为常态。将作风建设要求深度嵌入干部管理全链条,在教育培训中突出作风纪律专题,在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上把作风问题作为对照检查的必查项,在谈心谈话中常态提醒作风底线,在述职述廉、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中强化作风表现的晾晒与监督。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常态化调研机制,深入一线,与群众拉近距离、和干部坦诚交流,确保问题早发现、早介入。

二要抓“细”,用精准监测筑牢防线、防微杜渐。聚焦作风问题的具体表现,对党员干部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显微镜”式敏锐,第一时间通过“咬耳扯袖”“红脸出汗”进行提醒纠正,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错误。

三要抓“长”,以长效机制巩固成效、涵养生态。坚持“严管就是厚爱”,将短期整治与长期建设相结合,把作风建设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与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直接挂钩,细化明确容错免责的具体条件、认定标准和规范程序。旗帜鲜明地为在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中出于公心、担当尽责,但因客观条件出现失误错误的干部撑腰鼓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织密扎紧制度笼子,推动各项制度相互衔接、协同发力,从根本上铲除不良作风滋生的土壤。当制度成为不可逾越的“硬约束”和日用不觉的“软环境”,优良作风方能如春风化雨,真正融入党员干部的血脉,沉淀为组织肌体的恒久基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永不枯竭的作风保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