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每年的腊月三十晚上,吃完了团圆饭后,是孩子们最兴奋的。
因为,会得到在他们眼里不菲的压岁钱。
然后,小心翼翼的背着人,或翻开芦苇编织的炕席,或拉开柜子抽屉的一角,似乎都不那么放心。
最后找油纸包了,悄悄爬上院子里的那棵柿子树,埋进了鸟窝里。
放下心来静等正月里踏着积雪卖糖葫芦的小贩。
那一声声混厚的男中音,扯着嗓子喊出:卖……糖葫芦……了。是孩子们最期盼听到的。
只要老远听到了这个声音,不管男孩女孩纷纷跑回家,找出早已藏妥贴的钱,往棉花缝的厚袄子里一揣,便寻着声音跑了出去。
路上踩着零下十度左右冻出来的冰碴子,哧溜一下滑出老远。远远望着已经被不少人围住那根,稻草扎成的草把子上那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红,眼里都能闪出星光。
脚下的步子不减反增,生怕晚没了。
那时候的糖葫芦大多是山楂的,五六个一串五毛钱。还有用不太大的苹果,一串一个同样裹上被熬成红色的糖浆,一元一串。
然后,在一群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从棉袄内掏出纸币时,卖糖葫芦的中年大叔笑得皱纹都深了许多。
不消片刻,那个草把子就变得光秃秃的了。仔细看,还能看到那上面还留有一道道红色的印子。原来是糖葫芦表面那层糖浆在没有凝固前就被插上了草把子而留下的。
中年大叔扛着草把子,满怀喜悦地走远了,只余身后的一群举着糖葫芦边吃边滑雪的孩子们。
那种酸酸甜甜的味道就像是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久久不散。
如今的糖葫芦被小贩摆在了透明罩子里,水果的种类也增加了不少,让你能吃出不同味道。
却不知哪种是当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