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给大家介绍的是我的校友,石油科技工作者的榜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启民。《改革先锋——王启民》这本书介绍了王启民的一路历程,从科技兴油保稳产到科研攻关、同心协力,一步步奠定了大庆油田的龙头地位。大庆油田在石油领域举足轻重的地位跟背后的大庆人密不可分,为什么他会被称为铁人,因为他的精神意志真的是比钢铁还硬,大庆人靠自己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的奇迹,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王启民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1960年他第一次到大庆实习,1961年毕业分配来到了大庆,他的一生就和大庆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他敢于突破,不被苏联人的经验做法制约,十年磨一剑,让大庆油田产量实现了第一次大突破。因为他,从1976年到2002年,大庆油田实现了稳产5000万吨27年(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的油田最长的记录是12年)。并且在5000万吨之后大庆油田并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而是继续维持在4000万吨产量上。
2018年他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被授予“人民楷模“荣誉称号。
为了搞清楚油田的第一手资料,王启民常年吃住在井场,累出一身伤病。他的口头禅就是笨人有笨办法,面对一次次挑战和任务,他所做的就是钻进去琢磨,不达目的不放弃,为了打开大庆的地下迷宫,他们收集和整理了数不尽的数据资料。他习惯用逆向思维,越是别人看着都不行的,越麻烦的问题,反而会被他看作突破口,他的阶段性目标就是找出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童年的悲惨遭遇、长期背负的政治阴影,造就了王启民吃苦耐劳的性格。由于工作,他积劳成疾,得了严重的类风湿,腰都直不起来,所以大家最常看到的就是佝偻着背穿梭在大庆油田各个井口的王启民。
纵观王启民、樊锦诗、金斯伯格,我发现他们都有几个共同点。他们的时间花园里种下了大量的心流时间植物,他们的时间都高度重叠。他们都是30年代出生的人,年过八旬依然还在工作,他们人生地图的终点只有死亡。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他们的人生使命,他们沉浸投入其中,并且享受这个过程。他们所完成的一个个目标,达成的一个个数字,都只是实现人生使命中的一个个里程碑。在实现人生使命的途中,他们可能遇到难以想象的困难,有现实条件的匮乏、也有别人的否定怀疑,但这些困难都没有打倒他们反而给了他们一股冲劲,不达目的不罢休。不过他们的时间分配在家庭身上的非常有限,他们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家人的鼎力支持。
先锋的话:
“三个老师”,第一个老师是“反对者”,真正的创新肯定要受到反对,反对者提出的质疑正应是我们研究的课题;第二个老师是“探索者”,创新不是计划出来的,许多成功都是在艰苦的探索中偶然发现灵感然后改变思路最终找到答案的;第三个老师是“失败者”,成功不是一蹴而就,必须瞄准目标,保持定力,以钉钉子的精神攻坚克难。
要想成功,首先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能想人所不能想之事,要能做人所不敢做之事。敢想是希望的孕育,敢做才能成功。
创新者要有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能够承受失败与挫折。在创新道路上,坚韧的意志比优秀的学习还要可贵。只要创新的思路正确,就一定能够成功。
PS:今年读了一些人物传记,有时间的话慢慢介绍给大家,从传记中可以学到别人身上的品质。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会使用“榜样上身法”,想一想如果是这些榜样人物,他们会怎么做,他们肯定不会退缩,他们会去琢磨更好的方法,这样一来我就有干劲了。此外,我真的要好好想一想到底有没有值得我干到生命终点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