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朋友圈风行的几篇文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比如 :
好报公众号的《我们在国贸地区丢了30本书等人领走,结果……》、《我们将丢出1000本经典好书,希望一年后书能回到我们手中,看看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新世相公众号的《我准备了10000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和你路过的地方/丢书大作战》,
还有教主公众号的《一位年轻的培训师在广州地铁丢了9本书,结果……》以及小塞叨逼叨的这篇《丢书不如共建一个24小时不打烊图书馆》……
看过文章后,才知道这是由一则消息引发的,原消息是:赫敏在伦敦地铁丢了100本书,英国阅读爱好者对此点赞有加,而且让全世界的朋友圈都在刷屏。
起初,我觉得这是一件好有情怀的事,放一本书到人群聚集的地方,观察一下人们对书的态度,通过漂流一本书,一路链接爱书的小伙伴,最后这本书还有可能回到主人的手中,多么有意义啊。
同时,一起共度一本书的小伙伴还可以交流讨论,发表感想,这不就是读书效能最大化了么。
然而,陆续看完十几篇类似文章后,又对其中描述的一些现实无比叹息:一些人直接无视书的存在,一些人以为书是在地铁里用来占座的,还有一些清洁工将其当作当垃圾收集。
其实,综合来看,这一“丢书”潮流,人们跟风,主要有几种玩法:
第一、自媒体炒作
《我准备了10000本书,丢在北上广地铁和你路过的地方/丢书大作战》这一篇文章,携手众多明星,邀请出版商及地铁、航空等公共服务商参与,就被众多网友抨击是利用公共资源的一场大秀,实际上只是他们通过吸引公众眼球,达到百万级点击量,对自己品牌进行的推广而已。
第二、有心人观察
《一位年轻的培训师在广州地铁丢了9本书,结果……》这一篇文章中,笔者的举动有几分玩票性质,出发点就是内心一时冲动,想看一下如果丢一些书在中国地铁,会发生什么事情?通篇看完就是描述了笔者自己丢书出去后,看到人们各种各样的表现,有置之不理的,有随意翻翻搁置的,有被保洁阿姨盯上的,有以为书在占座的……可惜结果不甚理想,只有一本书被带走了。最终得出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结论:想在广州地铁三号线有位置坐,丢几本书就好。
第三,漂流书的社会实验
《我们在国贸地区丢了30本书等人领走,结果……》、《我们将丢出1000本经典好书,希望一年后书能回到我们手中,看看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这两篇,倒是深得人心,我个人也比较喜欢。从发起方的出发点:让书连接一切美好,到他们团队为这件事做的努力:工作人员选中片区,分头行动,适时推荐、讲解玩法,以及扫码建群后,捡到书的小伙伴之间的互动交流,都会让读者觉得这一次小范围的社会实验,是一个极具意义又很有爱的事情。
那么,我们丢书到公众场合,究竟应该“丢”的是什么?
一丢“倡义”
通过丢书这个举动,激起大家的读书欲望,重拾读书的兴趣,让静止的书流动起来。据说,我国国民只是每人一年四五本纸书的阅读水平。通过这样一个全网盛行的跟风活动,没准儿就能影响一大批人开始读书呢。
二丢“爱心”
抛开“丢书”的出发点不说,单纯这一本丢出去的书,如果最后到了渴望读书却不能负担书费的朋友那里;如果精挑细选一批书丢出去,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读书爱好者的阅读水准,这些不都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之事吗?
三丢“链接”
网络上针对这个话题的看法有褒有贬,但是通过一本书的漂流把爱读书的人员连接起来,因为一本书就此产生了神奇缘分,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
“丢书”——一件明显有意义的事情,却引发了网上各种不同立场的讨论声音。不难看出:做成一件事,即便是做了万全考虑,也难免会出现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