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从室内待了一段时间后出来发现街道的路面湿了,于是猜测刚刚是不是下雨了。除了下雨,当然还有很多可以导致路面变湿的可能:洒水车刚刚经过了、前面街道的水管破了、楼上住户往下泼脏水了等等。我们认同其它可能性的存在,但是几乎还是无一例外地第一时间将路面湿了和下雨了划上了等号。这是为什么?
也许你会认为这是因为下雨导致路面湿了是一种更为普遍的现象,所以我们才会做出这样的推理。但是如果你看过卡尔.诺顿的《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你会发现事情并没有如此复杂。很多时候,我们做出一些推理甚至决定,并不是因为我们认为它们更合理,而仅仅是因为我们大脑认为这样更省力而已。
在《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中,作者卡尔.诺顿针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看似缺乏逻辑性的21种现象提出了问题(比如,为什么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为什么我们更容易被熟悉的事物迷惑?为什么对象劈腿了,仍然不分手?),分析了我们在这21种情境下的思维模式并提供了相应地解决方案。纵观这21种情境下的思维模式,我们会发现我们生活或者工作中的很多思维漏洞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种:
第一,太过快速地做出推理 比如,路面湿了就马上认为刚刚下雨了,却没有去论证其它可能性;又比如,部门销售额出现下降,领导就马上判定是员工偷懒,却不考虑市场环境的影响。
第二,拒绝做出改变 比如,对象劈腿了,却仍然不分手,还为对方找理由;又比如,之前遇到某个问题的时候用了某种方法解决,这次再遇到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还是用同样的方法,拒绝尝试新方法。
以前我会认为人们太快做出推理或者拒绝做出改变都是个人性格导致的,但是看完《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才发现,原来每个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样的,它们都是我们大脑下意识完成的。只是有一部分人在大脑下意识的行为之后进行了自己的主观思考和论证,最终做出了不一样的决定。那么大脑的下意识行为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一个人的体能是有限的,有些人能举起80KG的重物,有些人则只能举起50KG。事实上,我们的大脑的容量也同样有限,我们没有意识到它的限制,是因为大脑会进行自我调控,这也算是我们人类进化出来的一种本能吧。正是因为脑容量的限制和自我调控机制,为了节省能量更好地生存下去,我们大脑会自动将很多行为简单化。就比如,盘子掉地上摔碎了,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把原因归结为重力原因,而不会每次都重新分析原因,因为这将会耗费巨大的能量。之前提到的路面湿了人们就认为下雨了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大脑会凭借之前的经验建立一个模型,下次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就直接套用这个模型,而不需要再重新运行一遍。但是这样就存在一个漏洞,即这些模型是存在限制条件的,环境的一点点改变都可能导致这个模型不适用,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大脑并不会注意到这个问题。而且,很多我们所谓的经验只是个人的体验,并不是普遍原理。也就是说,也许从一开始,你大脑建立的那些模型就是错误的!
除了因缺乏更多信息而建立错误模型,我们思维漏洞的另外一个主要来源就是拒绝改变。因为只有努力保持现状,才能确保现在的权利不受损失。当人们被迫做出改变的时候,会感到非常紧张,这会耗费掉大脑一部分能量,而且面对新的状况,大脑需要重新思考,这会耗费更多的能量。于是,为了减少能量的消耗,我们大脑已经本能地拒绝改变了。神奇的是,一旦我们大脑决定保持现状,还会为为此加入之前不存在的逻辑。
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解决方法,而在于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如果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很多无意识行为只是我们大脑的偷懒行为,当我们面对一些重大决定的时候,才会激励和强迫自己去思考,才会有意识地去观察和分析具体情况,也才能最终做出当前更好的决定。当然,面对路面湿了到底是下雨了还是被泼水了这样无足轻重的问题,我们还是能偷懒就偷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