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叙事者群的共读书目是《傅雷家书》,这本经久不衰的书信集囊括了傅雷在1954到1966年间写给儿子傅聪的200封家书。一打开书,自己就被书中作者所谈的方方面面吸引,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傅雷伟大的父爱,浸透在字里行间。
小时候,父亲如山,母亲似水。父亲是严厉的,少言寡语的,稍有不当,父亲就会板起脸,严肃地瞪着我和哥哥。而母亲则永远是笑嘻嘻的,不管日子再苦,我和哥哥再闹,她总是一脸笑容。说到底,我是羡慕有傅雷这样良师益友班的父亲。我的父亲也深爱着自己的子女,虽然没有傅雷先生那样学识渊博及文化底蕴,但父亲用他的实际行动表达着对子女的爱:只要有需要,总是会第一时间来到身边;每次子女远行前细细地整理行囊;每次打电话言语不多,但都会说“我们都挺好的,你在外面照顾好自己。”……
印象最深在一次,是小时候,家里贫穷,记忆中为数不多的几次水果,其中两次是父母发工钱后在菜市场买的打折处理的苹果和梨子。因为天黑要撤摊,加之这些水果有多少带点损伤,于是以最便宜的价格卖给了爸妈。到家后,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水果(虽然只有一袋,十斤)。记得那一次,我们一家人坐在庭院中,就着月光,吃了个痛快。另一次则是放学后,我和哥哥发现外出打工近一个月的父亲竟然回家了,而且家里面一下子多了好多吃的,有八宝粥,还有一箱子葡萄。我从没见过那么大的葡萄,一颗颗如紫水晶安静地躺在泡沫箱里,不时散发出丝丝甜味,勾引着我的味蕾。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问父亲,哪里来的水果?父亲笑了笑,说:“今天刚买的,出去个把月了,买些好吃的奖励给你们,赶紧吃吧!”得到父亲的允许后,我和哥哥大快朵颐,饱餐了一顿。一个多星期后,我们才知道,父亲的腿在工地上不小心被竹片划开了一到大口子,流了好多血,缝了十几针,回家来修养的。许多年后,再谈起这件事,才惊觉,那些好吃的,是工友来看望父亲的礼物。但父亲什么都没有说,什么都没有吃,默默地把所有最好的给了孩子……
小时候的自己不明白,为什么父母会这样毫无保留地为孩子付出一切,甚至还缠着母亲询问原因。母亲听完,笑了笑,说:“等你长大后,成为了母亲,自然就知道了。”后来,当我成为一名教师,成为班级40多个孩子的“妈妈”,当我成为母亲后,我发现,自己已经找到了答,学习做父母,就是学习唤醒,引领和陪伴。
唤醒,点燃内心的火
儿时的傅聪就展露出对钢琴的浓厚兴趣与天资,傅聪在后来的回忆中也谈到:“我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弹钢琴,仿佛置身天堂一样。这与演奏技巧或后天培养无关,可以算是上天赐予我的礼物。”傅雷开始考虑这孩子的音乐天分,觉得应该让他学习钢琴。于是傅雷请雷垣教傅聪弹钢琴,慢慢地,越学越好。《傅雷家书》中谈到:“做艺术家一定要做第一流的,做二流、三流的艺术家是很痛苦的。”为了培养傅聪成为第一流的音乐家,仅靠翻译得来的稿费维持家庭,但在请家庭音乐教师来教傅聪却丝毫马虎。傅聪就是在父亲傅雷的精心培养之下,走上音乐道路的。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我们要做的是一个个点火者或唤醒者,去点燃、唤醒孩子们对自己的期望,激发他们的无限潜能,创造自己光明的未来。
就像平时我们蒸馒头,面团代表着学生,他们有无限的可能。而能否成功得成为馒头,不仅取决于自身,还要有催化剂的作用。这种催化剂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有可能是一次善意的提醒,或者一次谈话,或者是一次批评等等。当某种教学形式唤醒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时,学生就能够激发自己内在能动力。但是光有这一类的催化剂,并不能起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问题学生,并不是说一次教育就够了,而是需要像发酵馒头一样,需要等待,我们需要等待,等待学生唤醒自身这一过程。所以在教育当中,我们会经常听到春风化雨,静待花开类的话。其实跟我们粗浅的蒸馒头的原理是一样的,需要一个等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不断地观察,如果催化剂少了,或许我们还要再一次添加一定的催化剂,有可能限定的时间到了,还没有完成发酵,那么我们则应该相应的延长时间。所以碰到问题学生,突然间想明白了,自己并不能着急,而是需要耐心静下来去等待,去发现一个合适的契机。
引领,在远远的背后
阅读《傅雷家书》,一位严慈相济的父亲,如山般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无论是日常生活点滴还是诗词歌赋,抑或琴棋书画,大到艺术评论,音乐背景,时代人物,小到待人接物,生儿育女,各个方面都能给予孩子引导和建议,和孩子有深入的交流。
《傅雷家书》中谈到:“先做人,其次做艺术,最后做钢琴家。”另一封信中,傅雷还告诫年轻的傅聪:弹琴不能徒恃感觉,感受,敏感。那些心理作用太容易变。从这两方面得来的,必要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深深的化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他不只是询问、敦促、鼓励,而是用这一整套深厚的修养来爱和培养自己的孩子。
为了培养小土豆阅读的习惯,我们各种方法都尝试过,但都没能奏效。于是,我和土豆爸爸决定从自己做起,开始每晚阅读,最开始,小土豆在一旁玩耍。读完后,我和土豆爸爸都会交流读后心得,没到这时候,小土豆都很好奇地看着我们。有一天,当我们开始阅读时,小土豆也从自己的书柜里拿出一本书来到我面前,“妈妈讲”。慢慢地,小土豆追着大人要讲故事、看书,逐渐养成了每天都要看书的习惯,一到讲故事时间,她总能安安静静地坐着。后来,竟然发展成她自己可以单独地投入地看一会儿书。
初为人母的自己,焦虑过,在前方拼命地牵引着监督着她往前走。但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往往可能不尽如人意,因为孩子感觉自己是被支配的,被命令的。后来,我开始尝试在远远地背后去带领她,把握方向,放手让她去做,同时,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与引导和支持。我们所面对的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成长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空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教育无痕,在远远的背后带领孩子们,他们会走得更快更远。
陪伴,最长情的告白
在1955年1月26日的一封家书中,傅雷这样写道:“早预算新年中必可接到你的信,我们都当作等待什么礼物一般的等着。果然昨天早上收到你来信,而且是多少可喜的消息。孩子!要是我们在会场上,一定会禁不住涕泅横流的。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 字里行间流露出父母的爱,虽远隔重洋,家书成了另一种形式的陪伴。孩子的成长自有规律,就像树木春天发芽,夏天开花,秋天结果。而我们父母要做得就是陪伴、引导,陪伴她的每一天成长,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到亭亭玉立;泪水、欢笑、成功、失败都值得记录,这是属于我们独一份的精彩。
一天加班回家,已经10点多了,小土豆早已入睡了。土豆奶奶和我聊起白天发生的事情,竟让我忍不住鼻酸落泪:上午,土豆奶奶在阳台晾衣服,小土豆拿着音乐盒子听音乐。当听到“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陪陪我,如果你们爱我,就多多的亲亲我”小土豆突然丢下音乐盒子,撒腿就跑。土豆奶奶十分纳闷,连忙跟上去,只见小土豆径直跑到我和土豆爸爸房间,四处寻找无果后,开始嚎啕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喊“妈妈”,土豆奶奶一下子明白过来,小土豆是想爸爸妈妈了。但无论土豆奶奶如何安慰,小土豆依旧伤心地哭泣,好一阵后才慢慢平息,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我告诉土豆奶奶,那是属于她的情绪,我们要做的是理解、接纳和爱,理解她的情绪;接纳她的情绪;包容她的情绪。
成为母亲后,才真正明白当年的父母,而庆幸自己,也成长为记忆中父母的角色。愿天底下,所有的父母,被岁月温柔以待。愿天底下,所有的儿女,懂得父母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