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飘起急促的雪,像是压抑了整个冬天,再不急急赶来,东风就来了。
是心态变了,还是地域变了,总觉得长大后,冬天的雪格外的少。
从小跟随父亲的工作定居他乡,在还没有拿到单位分房名额的时候常年租住当地人的房子。那时候太小,总觉得从家到学校要走好远的路。记忆里,每年冬天都会下雪。常常从晚饭后开始下,看着院子被雪花一层层遮盖,兴奋的大呼小叫。到睡觉时,院子里已经是厚厚的了,怕第二天影响走路,母亲就会把雪扫到墙角下。我一边跑去踩还没被扫到的雪,一边抱怨母亲。单纯的想让雪积得厚厚的,不愿意被破坏掉。
迫切的期待着第二天的到来。一定要走没被人们清理过的道路,脚下发出吱吱的声音,上学的路也不觉得远了。那时候哪里能理解,母亲要在每场雪后小心翼翼的到屋顶去扫雪,因为害怕破旧的房屋承受不了厚重的积雪,害怕雪水透过屋顶渗透下来。远离故乡的家庭,只有等到一个分房的名额,才算是有自己的家。父母当时一直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甚至任何阴天下雨的日子家里的氛围也变得沉重。但作为孩子,只知道母亲会责备我长时间踩雪弄湿了鞋子,会叮嘱我不要长时间在户外玩雪。
在五年级第一天下晚自习走夜路回家的时候,我才觉得跟那些住在学校附近房子里的孩子不一样,我的家庭也跟他们不一样,从那天起,我就只喜欢晴天了。
念高中的时候,就离开了家,在学校的冬天也会下雪,只是再也想不起是怎样的情景,有怎样的故事。或者高中本来就没有时间去留意一场雪的存在。而母亲应该还会在每场雪过后,扫完院子里的雪,再爬到屋顶去扫。
高考结束后,我住在了离我的小学很近的房子里。二十年,父母最年轻的岁月就是在一个远离故乡且没有归属感的租来的破旧的小院里度过。
后来,父母又买了第二套房,第三套房。单位和小城市的房子在几年前还不算太贵,但对于父母来讲那是他们在租房岁月里所有省吃俭用的积蓄。母亲说,住别人的房子住怕了,有了钱就只想买房。从高中毕业那年起,我就再也没特别留意过下雪的日子,因为我的母亲再也不用爬到屋顶扫雪。
北京下了雪,大大小小的四合院和宽宽窄窄的老胡同,我又想起那些夜晚,我在院子里踩雪,母亲在扫雪。只是我一直记不起当时母亲脸上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