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放榜,几个朋友的孩子开始焦头烂额忙着报志愿。
有个朋友的儿子过了一本线60多分,正在北京和成都的高校之间纠结。
有个朋友的女儿刚好踩在一本线上,所以选哪所学校,也愁坏了她的父母。
还有个朋友的侄子考在一本线和二本线之间,也在犹豫本省和外省的学校抉择。
毕竟,很多省份由于竞争激烈,好的二本院校也是按一本线录取的。
也就是说,上了一本线的,也未必能上得了一本学校。
想想看,985和211,全国一共也就100多所。
往哪里挤性价比最高?谁也不是预言帝。
报高了,心里忐忑不安;报低了,心里极其不爽。
总之,报志愿是个技术活儿+看天吃饭的活儿。
2
恰好前几天,有个读者给我留言,说起他的困惑。
他上大二,是名男生。
他说当初是父母帮忙报的XX专业,并不是他所喜欢的,但因为分数线在那,也报不了更好的学校了。
因此到了学校之后,基本上就是吃喝玩乐,宅在宿舍打游戏。
自己知道这样不对,但也没有改变的动力。
想着未来毕业后,可能也跟爸爸一样,就在XX行业工作了。
总之,这个男生觉得世界很无趣,是不是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高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关于我们为什么要高考的问题,其实我之前那么多年也没有仔细思考过。
因为那个年代,高考就是我们唯一的人生目标好吗。
就像你会问,我们为什么要吃饭,为什么要睡觉吗?除非你是精神分裂患者。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我无爹可拼,高考是唯一可以改变人生轨迹的途径。
我高三的班主任天天念叨着一句话刺激我们: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它确实很不人道,很不完美,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还是相对公平的。
尽管我曾在无数个夜里痛哭和咒骂过这该死的高考,但现在20年过去了,我依然会感激这场残酷的搏杀。
所以,不必委屈地说我为高考拼命,因为它本来就是我命中的一个环节。
20年过去了,虽然现在高考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已经不是唯一的人生目标;但是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它依然是一个能够去改变命运的捷径。
你当然可以模仿乔布斯退学,但前提有两个:一,你有乔布斯的资质;二,你考得上哈佛。
另外一个大家很关注的问题。
学什么专业。
以我为例,正因为无爹可拼,所以选志愿就由着自己。
觉得当记者很酷,就报了新闻,毕业后去了报社,一切都按正常的流程进行。
但很多孩子可能会由父母一起参与,甚至少数是由父母决定的。
所以读了并非自己喜欢的专业,就消极怠工,一副受害者的姿态。
比如给我留言的男生。
3
专业真的重要吗?
重要。
真的重要到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吗?
当然不。
以媒体为例,我们报社的记者编辑难道都是新闻系和中文系毕业的吗?
当然不啊。
我见过最奇葩的,是化学系的、医学院的,还有食品工程的。
他们要么是因为对新闻强烈的喜爱,辅修了第二学位或研究生;要么就是在大学期间,参与校报或其他校外媒体的工作。
总之显示出了与原专业违和感较强的文字功底,然后被报社吸纳的。
事实上,他们比新闻系和中文系的更吃香,因为有这两种专业的学生不具备的专业知识啊!在报道相关领域的新闻时,可是一般人忽悠不了的。
再说说猫系理工男李健吧。
遵从父母的意愿,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遵从自己的意愿,玩音乐玩成一道文艺的闪电。
父母阻挡得住吗?专业阻挡得了吗?
你的心要干什么,全宇宙都阻挡无能。
哪怕是《欢乐颂》里最没有人格独立精神的樊胜美,都明白要换个高收入的工作,就要从头学起。
30岁跳槽,重新学习理财知识,天天背书做笔记,才有后来找到人生新价值的可能。
人最怕的是,你没有任何兴趣特长,也不屑于培养任何兴趣特长。
只是把自己的退步和落后归罪于父母的重度参与。
但是被掩盖的深层原因,只不过是你!太!懒!
即便高考失利了又怎样?专业不合心意又怎样?
人生这么长,只要不放弃学习的能力,总有翻盘的机会。
我有一个闺蜜,高三时成绩平平,高考上了大专。
当时有不少人说,嗯,可能也就回到当地十八线城市做个普通医生吧。
后来她一鼓作气专升本,考到了省会重点大学的本科,只比第一次就考到本科的人多读了一年。
再后来她毅力惊人,考上了北大医学院。
接下来小宇宙持续爆发,去了香港读博士。
帅爆了是吗。
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人生会是怎样的画面,但你不能假装不知道,画笔和颜料都在自己手里。
人生什么时候叫来不及?
我觉得什么时候都不是。
有句英文谚语说,种树的最佳时间是25年前,仅次于它的最佳时间是现在。
微信:however-life
小歪,前媒体老司机、企业高管。现自媒体人、心理咨询师。身份可疑的斜杠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