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
若菱和丈夫是大学同学,二人可用才子佳人来形容。婚后,若菱以高学历背景在外企工作,丈夫则回母校当教授,平稳而顺遂的生活,羡煞旁人。
十多年过去,两人一直没有孩子,感情也冷淡得如路人般,直到一天,若菱发现丈夫出轨了。
这是《遇见未知的自己》中主人公若菱的故事背景。以往的她,会和丈夫大吵大闹,而在她遇见一位老人后,她变得冷静而理智,随之而来的事情也超出预期:丈夫主动请和,婚姻生活重回希望......最后,若菱做出了出人意料但明智的选择。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华语世界第一本身心灵成长小说,掀起一股心灵探索方面的阅读热潮。半年内销量3万册,海峡两岸销量突破400000册,并于2012年获得当当网畅销书籍第一名。它受人追捧最大的原因在于,很多读者在读完书后,对生活的态度有了积极的转变。
我也是受益者之一。如果说,大学看过的书中,最推荐的是哪一本?那一定是这本书。它不仅打开了我对“身心灵”的认知大门,也在生活上真正教会我,如何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倒霉事”,如何从丧情绪中蜕变重生。
我感谢在图书馆无意中翻阅了这本书的自己,也谢谢这本书带给我受益终身的自我心理调节法。此刻,我只想将这本好书分享给更多人来阅读。
这本书以都市白领若菱和山中老人的对话为主,讲述若菱是如何用一系列“向内看”的方式,解决自己被出轨和被欺骗的问题,让读者获得调节内心的方法,改变自己眼中的世界。我看到豆瓣上有不少人唾弃这本书,认为它是鸡汤书,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毕竟是我们不常接触到的灵修书。如果你从心底里一点点也不相信灵修,你可以选择放弃阅读它,即便我心里很希望你能尝试一番。
如果你不抵触面对真实的自己,如果你不擅长自省,遇到问题总是怨天尤人,如果你和曾经的我一样,处在痛苦、不快乐的状态下,那么不妨试着读一读,它会让你从内心深处变得快乐一些。
01 在身心灵的当下世界中,你的基本构成是什么?
”你是谁?“
当你看到这个问题时,请写下你的答案。
“我是若菱。”
“我是一家外企公司的销售经理。”
“我是个苦命的人。”......
这些是若菱的答案,可是,一个老人告诉她,这都不是她,这只是她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即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描述。
名字,是一个代号;工作职位,是一个工作上的身份;苦命的人,是自我的评价。
所以,我们到底是谁?
老人用一张图给出答案,刷新了我对自己的认知:角色扮演、身份认同---思想---情绪---身体---真我:爱、和平、喜悦。
我们的构成就如这圆环般,每天向别人展现的都是最外层的一面,偶尔会和自己说说话,感知自己的思想、情绪与身体,从未想过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己。
总的来说,每个人分为两大阵营:小我和真我。
小我,是我们日常对自己的认知,比如生活角色与身份,因外界事物产生的一系列情绪也都是由小我制造得来。而真我,住在我们的内心,是我们难以察觉的,它与生俱来,有着“爱、喜悦、和平”的力量。
也就是说,真我是“纯天然的”,而小我是“人工生产的”。追根溯源,小我是伴随着人的出生而诞生:
在我们还住在子宫里时,我们处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中,有温暖供取,有营养可食。突然,有一天,我们被一股外力作用,与自己的生命源头分离,一切变得陌生。
我们饿了,得不到东西吃,只会哭。我们害怕陌生的事物,却无处躲藏,只能哭。在“残酷”现实的冲击下,我们不再时刻感受到舒适,于是产生幻觉,误以为自己和自己的身体与这个世界分离,为了找寻自我感觉,我们发展出小我,在这个世界上不断抓取东西,好证明自己的存在。
小我是脆弱的,所以它不断向外抓取名利等彰显自己存在的东西,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它很嚣张,如影随形地霸占着我们的身体,并挡住我们看见“真正的自己”的视线。
小我和真我各据一方,如果我们允许小我接受打击,缩减小我,让自己活出真我的样子,我们的整体生命质量自然会提高。
那么,真正的自我到底是什么呢? 别急,这是我们一生都在找寻的答案。我们每解决一个困难后,我们离这个答案也会更近一步。
02 被出轨的若菱,如何走出自己的感情低谷?
当若菱知道自己被丈夫背叛后,她痛哭不已,委屈、愤恨交织,痛恨丈夫的欺骗,将疯狂、暴烈的情绪发泄在两个垫子上。
一阵狂风暴雨后,若菱舒服了很多。但残酷的是,被出轨的事实仍摆在那里。
此时,她按照老人的方法疗愈自己:臣服,不是臣服于人,而是臣服于事实,已经发生的事实。
事实无法改变,抗拒事实,就好比脑袋撞墙,徒劳无功,越撞越疼。这也是人最大的痛苦的来源之一。
臣服并不意味着要让自己受委屈,臣服的过程,只需要用自问自答这种简单的方式,就能让自己从苦恼中解脱。若菱就是这样臣服的:
“他(丈夫)怎么可以欺骗我?”
“他就可以!”
“为什么?”
“因为他已经做了,做了就是事实。事实最大,而且他怎么做是他的事,你接不接受是你的事。”
思绪理到这,若菱觉得臣服这件事好像有些道理,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最重要的。不过, 她心里仍旧有些不舒服,被背叛的羞辱与愤怒,时刻提醒着她是个受害者。
于是,她继续臣服,不过这次是,臣服情绪。
为了臣服当下受伤的情绪,若菱和自己对话:
“你是否可以欢迎这种被羞辱的、小我贬低的感受?”
“不能!我不愿意!”
“那你可不可以允许它的存在?”
“我可以允许它的存在。”
面对情绪,我们可以不欢迎,但是我们可以允许它存在。因为我们不允许,它也会存在,没必要给自己添堵。情绪是一种能量流,会来,就会走。
如若我们抗拒它的存在,我们会将自己的注意力都聚焦在这个情绪上,我们关注的能量成了它的助长剂,它将变得更强大,不停扰乱我们的生活。
正如阿兰德波顿所说:“因为逃避得太快,我们失去了拥抱黑暗的机会,错过了黑暗带来的经验教训。”
臣服终究无法消灭悲伤,唯一的方法是,用喜悦消融负面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喜悦与快乐不同:
喜悦是从内心向外绽放的,一旦我们拥有喜悦,外界事物的改变就无法夺走它;
而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外在事一旦转变,快乐随之消失。
人生终归是自己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感受忘我的愉悦,沉浸其中的喜悦便会如温暖的光一般驱散我们内心的阴霾。
当我们专心做好自己,惊喜自然也会随之而来。就如若菱的经历一样:有一天,她的丈夫主动道歉,决定回归家庭,和她一起去见婚姻专家,挽救这段婚姻。
03 痛苦的包装下是惊喜的礼物,指引自己找寻真正的自我
被出轨是一场婚姻的灾难,但幸运的是,若菱成功地褪去了这个“痛苦”的包装。不仅如此,她还利用这个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感情,找到了真正的幸福。
当她和丈夫决心一起挽回婚姻时,她却发现两人间的芥蒂已经很深了。与此同时,她找到了更加志同道合的伴侣。没错,这次是若菱出轨了。
明明知道自己爱上了别人,却不肯放手自己的婚姻,若菱很痛苦,甚至想要了结自己的生命,直到她发现这是自己的小我在作怪。
若菱放不下婚姻,是因为在她的潜意识里,婚姻是她的身份认同感,是她的堡垒,是她的避风港,不容她在生命里失去这份安全感。
她的小我不停地需要向外抓取“好女人、好媳妇、好太太”的形象,不惜让自己处在一个没有感情的婚姻里,折磨自己。
或许,你会问:“当一个好太太的观念,也有错吗?”
从社会给予我们的价值观来说,的确没错,而且非常正确。但任何观念都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对错之分,关键看我们如何看待与抉择。在若菱这样的情况下,“当好太太”这个观念束缚了她,让她痛苦不堪,为何不选择一个对她和伴侣都负责任的行为,放过自己,也解脱伴侣呢?
最终,在“内在幸福比较重要”还是“紧抓着观念让自己痛苦重要”这道选择题里,若菱选择了前者,从思想观念的牢笼中挣脱出来。
婚姻的破裂,其实是对感情的考验,也是对自己赤裸裸的审判,逼迫自己直面久违的内心,才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自己真正想要的感情生活又是什么。这是一个找寻自我的过程。
书中就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找寻方法,是引用自《一念之转》这本书。
若菱在被出轨时,抱怨丈夫:“我对丈夫感到愤怒,因为他很以自我为中心,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我。”
紧接着,利用《一念之转》的方法,若菱开启了自问反省模式:
1、质问语句的真实性:“这是真的吗?他每时每刻都是这样吗?他的每个朋友、周围的亲人都觉得他是这个样子吗?”
若菱发现,自己的抱怨并没有很好地站住脚跟。
2、将肯定句改成否定句:“他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不是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我。”
明明是相对立的意思,可这句的真实性一点也不亚于原来的那句。
3、将主语换成自己:“我很以自我为中心,从来没有真正地关心过丈夫。”
或许,丈夫对我也有同样的抱怨。若菱想。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有一句话:
人号称万物之灵,是人自己在吹,也许在猪、牛、狗、马看起来,人是万物中最坏的了,“专吃我们猪、牛、狗、马”。
事实上,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坐标系看这个世界,若菱所见的丈夫的不好,自己身上也都有。果然,当我们用1个手指控别人时,真的还有3个手指是指向自己的。
我们所经历的困难,不过是我们人生必修的功课。这中间少不了我们对内在的修炼。很多功成名就的人都有冥想打坐的习惯,以此修炼内心:
马云在做重大决策前通常会闭关、禁语一段时间;
张朝阳在搜狐成功后,到寺庙闭关一年,治好了抑郁症;
乔布斯的办公室里有一个用来打坐的坐垫,他坚持每天打坐很多年。
你不禁质疑:“有些人并没有修炼内在,为什么能呼风唤雨?”
“因为每个人的功课不同呀!”
还是那句话,那是别人的事,管好自己的事。感恩别人给自己的礼物:包装精美的,直接收下,包装不堪的,拆去丑丑的包装,再收下这份惊喜。
正如老人所说:“当你感觉到有撕裂般的痛楚,好像要爆炸似的愤怒,你不逃避,不抱怨,你全然地去经历它。让这个压抑、隐藏多年的能量爆发出来,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态度,在全然的爱和接纳中去经历它。这样的受苦,是你走出人生模式、茁壮成长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