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协调管理理论(CMM),由皮尔斯和克隆恩。按照CMM理论,一切传播都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协作,是人们依照一定的协调规则进行的互动合作,它阐明了人们如何以规则为基础来进行阐释和行动。处于特定社会情境下的个人首先想要理解所发生的事情,因此会运用相应规则来进行阐释。然后,他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采取行动,因此会运用规则来确定哪种行动是合适的。
为了搞清楚交流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因此那些执着的人们才弄出了CMM理论。其中对于语言 - 行为的互动过程,还讲述了组成性规则、规范性规则。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情形下的意义,离开了这些特定的情境,语言的意义将不再适用。比如在游戏中大家相互对骂是为了调节情绪,可能就是一次简单的调侃,为了能够融入这些气愤,慢慢的都学会了在游戏中以对骂的方式来相互调侃。可是在激烈的争论中,对骂可是会让气氛将至冰点,此时持续的对骂可能还会让事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这些特定情形下的,交流中使用的语言或者行为,所构成的规则或意义,便是组成性规则。我们大家在不同的情形下都会有各种交流方式,在无数次的交流中,接收者不同形式的“组成性规则”,慢慢的都会把这些规则内在化,从而形成自己的行为规范。在这些规范的引导下,我们对于不同的情形便有了不同的应对方式。这样的传播就变成了一种协调,一种对个人行为规则和规则下的行动意义的协调。
意义的协调管理理论对理解人际传播非常重要,它一方面明确了人际沟通中情境和情境下的规则因素,但另一方面它又强调,行为的协调并不一定意味着对意义理解的一致性,这导致了大量的人际传播表面化,徒具形式,而难以达到真正的效果。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面子社交。
以上观点都是来自《传播学概论》,看这本书很多东西都太专业化,大都看的模棱两可的,但是其中的某些点还是能够理解的。比如CMM理论,我觉得是个很好的观点。人际交流,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有太多相关的书籍。而眼前的这个理论虽然不至于让自己对于人际关系有多大的领悟,但是对于交流中发生的事情,又有了一次较为深刻的理解。
按照CMM理论,想要有很好的人际交流的能力,就必须形成自己的规范性规则,或者说是人际交往的原则。用这些规则(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但是想要获得这些原则,就必须了解更多的“组成性规则”。只有知道更多特定情形下的行为意义,才能在交流中很好的相互理解。这个就是需要更多的练习,在日常交流中学习累计相关知识。
学习交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是了解了不同的行为意义就能够做的好的。还需要在具体的沟通中,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话语权力的流动。这些就需要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特别是情绪管理能力。
信任是一种互动,是一方的信任与另一方的值得信任的行为之间的互动。我希望提升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可以获得更多可以值得信任的关系,享受因信任而建立起来的互动交流中的乐趣。
----------参考书籍《传播学概论》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