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白鹿洞教规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王贞白记录自己读书求学的《白鹿洞诗》,我们熟知的“一寸光阴一寸金”也由此而来。朱熹也曾留下《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惜时向学的诗句总是深入人心。但可能我们不太知道白鹿洞教规。
2010年的时候,爱人在武汉读博,我曾带着孩子去看他,那时我们一块去了庐山,也去了庐山五老峰南的白鹿洞书院,与孩子一同拜读了朱熹的《白鹿洞教条》,很是触动人心。
当时是金秋十月,人特别多, 挤进去以后才发现白鹿洞其实并不是一个洞,而是一块平地,只是因为四面环山,仿佛是一个洞府,又因为唐朝李渤年青时与其哥哥在此求学,李渤养了一头白鹿作伴。李渤做了江州刺史后修建了亭台,自称自己为“白鹿先生“”,此地便得名“白鹿洞”。唐朝末年,许多避难的读书人在此隐居研学,建立了学馆,称为“庐山学馆”或“白鹿学馆”。直至宋朝理学家朱熹在此讲学并规定了书院教规,而且重新修葺,使得白鹿洞书院扬名国内,达到鼎盛时期。“白鹿洞教规”更成为后世七百年教育宗旨。
白鹿洞教规,很是撼动心灵。寥寥数字,大道至简,点化了日常行为准则,指出了为人之道,为师之道,治学之道。大致内容 :
“五教之目:也就是五常之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道出了五种道德的日常伦理关系。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指出做学问的顺序首先要博学,然后要思考明辨,关键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知道了能用到才算真知。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说话忠实诚信,行为对人尊敬,做事向好的方向发展,改正自己过失。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做任何事情都是正义在前而不是谋私利,大道彰显而不计较功劳。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施加于他人,目标达不到从自身找原因。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朱熹认为教育应该使学生明白礼仪道理,修身养性,推己及人,终极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肯定是反对今天的功利主义教育,一切都是为追逐名利,导致人性出现了偏差。教育应该放下虚名,真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