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瓦尔登湖》第二章我居于何处,我为何而生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1:梭罗为什么选择瓦尔登湖的小木屋
2:梭罗为什么而生活
3: 梭罗要唤醒的是什么
1
梭罗为什么选择瓦尔登湖小木屋这块居住?
我居于何处
瓦尔登湖第二章 我居于何处,我又因何而生有一段话,提到他为什么选择小木屋这块地方居住:
不过最重要的是这样一段回忆,当我早年在河中泛舟而上时,红红的枫叶丛中藏着这所房子点缀着声声犬吠。
结合梭罗的背景就可以明白这段泛舟河上的最重要的记忆是在讲什么。
1837年,梭罗哈佛毕业后,和哥哥约翰一起办过一所学校。
1839年梭罗和哥哥约翰沿着康科德河划船一周,曾经一起看到过瓦尔登湖这座木屋,甚至可以想象到兄弟两人曾经在船上讨论过这片美景,可以作为以后居住地。
后来哥哥约翰去世,梭罗希望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试验一段生活,同时记录和哥哥的回忆,而瓦尔登湖的小木屋即带有――“对自己最重要的哥哥一起泛舟河上的美好记忆,也是一个足够安静又能自给自足的场所。”
2
梭罗来到瓦尔登湖的生活目的是什么?
我为何而生
瓦尔登湖第二章 我居于何处,我为何而生有一段话:
我想告诉同乡的事,尽其可能远离约束,活得自如,因为囚禁于庄田跟桎梏在牢狱无甚区别。
我无意去写那种丧气的诗篇,而是打算像居于栖地的报晓晨鸡,昂奋傲然地自我道白,冀以唤醒我的邻人。
在瓦尔登湖,梭罗独自盖木屋,耕种田地,菜地,果树,但是他却告诫同乡“禁锢在庄田与坐牢等同”。只要能获得基本的物质生活必需品即可。
梭罗同时表明自己是要在瓦尔登湖唤醒自己的邻人。获得基本生活必需品保持身体需要,是为了探索丰富的精神世界留出充分的闲暇,这是梭罗在瓦尔登湖所有“自我道白”的原因。
3
梭罗要唤醒的是什么?灵性的觉醒,有光
瓦尔登湖第二章我居于何处,我因何而生一段原文:
我很早就起身在湖中沐浴,这成了一桩有宗教意味的修身早课,也是我最有价值的举动之一,每天彻底的更新自我,反反复复,永远如此。
在灵性的角度,肉体的需求和对欲望的执念,会带来精神的禁锢,使灵性受困,不得施展。
物质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人沉迷于肉体和物质的积累,对物欲的执着,是人产生痛苦的根源。
一个智慧的肉体才能回归灵魂,要每天告诫自己肉体和物质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不要执着积累肉身和物质。
“彻底更新自我,反反复复永远如此”
就是时刻保持对无常变化的警醒。
第二章原文中一段话:
人生中所有值得纪念的转折都出现在清晨,都会在清晨的氛围中发生。
《吠陀经》:所有的慧性都会在清晨苏醒。
只要觉醒和醒悟相并就是黎明。
梭罗亲身体验到灵性在黎明发生,在睡着到醒来之前的瞬间,灵性会苏醒。
正念的觉知中也有相同的教诫:保持正念觉知的入睡,保持苏醒第一念的觉知,即是觉醒。也是传闻中的“睡眠中修行的睡禅”。
清晨时分唤醒我们的新生的内在力量和灵感,它伴随着悠扬的圣乐,让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馨香,一种更高的境界,这时候连黑夜都会结出丰腴的果实,它美不胜收,跟光明毫无二致。
上文这句话是梭罗对黎明和黑夜,以及光明的“灵性体验”的清晰的描述。
修道,修佛,修瑜伽,静坐之后有所成的人,对这种睡着到醒来之前的灵性苏醒或多或少能用个人亲身修行体验认出来。
这是不同于背诵经文或者念诵咒语的一种体验,有了这种灵性体验的人,对信仰或者经典体验的描述都会进入另一种境界。
从第二章中可以看出,梭罗是灵性已经觉醒的修行者。
只是在1845年的美国基督教,普通人怎么能说自己对灵魂,对灵性有个人体验和认知呢?
只有教会和神父才有神受的权利,普通人只是罪人和被救赎者,只要赞美上帝和祈祷上帝的宽恕即可。
而梭罗是自我灵性的觉知者、觉醒者。
在1845年的美国社会背景下,即无反抗教会之力,也极难找到同修和指导老师,梭罗选择回归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得生命重塑的智慧,和灵魂的回归。
也希望以此方式引导更多的人,脱离偏见、物欲的束缚,在大自然的智慧引导下,重获灵魂。
梭罗要唤醒的是邻人们人人具足的灵性,而这灵性:在断舍离过度的物欲,回归到大自然的属性即可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