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以玉比君子的品德,黄金有价,玉无价,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成就了一段佳话。那么在王孙圉眼中的楚国最珍视的宝贝是什么呢?在《国语》的《王孙圉论楚宝》里讲述楚国的这几个宝贝:一是楚大夫观射父,善于外交,让邻国不会取笑楚王;二是左史倚相,善于陈述先王经典,安排事情,三是云梦泽与徒州相连,丰富物产,供应军事需求。这些才是真正的宝贝,至于白珩不过是先王的万物,终究离宝贝差远了。
这个里面我们能发现王孙圉将人才放在了第一位。事实上得人者占很大优势,未必一定得天下,因为需要的是被启用。假如说一个国家有人才,却不好好地使用,那么就是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换到现在的年代,人才早就流失海外。
我特别佩服古代的那些妙语连珠、口若悬河的说客,这些人深明大义,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列国周旋,实属不易。在《左传》里有一个《烛之武退秦师》。在国家存亡之际,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郑文公对烛之武说:“我以前没重视你,是我不对。但是郑国如果被灭掉,对你也没什么好处。”这个说法其实很牵强,无论谁当君主,烛之武都可以当一位老百姓,没有什么太大影响,但是他不计较这个说法,还是帮助郑国免于亡国之灾。
首先,烛之武分析了当下的局势,假如说郑国灭掉,对秦国的好处微乎其微,却助长了晋国的实力。又说道晋国曾经的背信弃义等事情,想要和秦国结好,谁知道在这一番逻辑严密,步步逼近的情况下,秦伯同意撤兵了,郑国不费吹灰之力,解除了亡国的危机。这都有赖于烛之武的审时度势,他平时对社会形势的观察和分析,纵使自己地位卑微,但是也有想要施展抱负的志向。
不是所有的君王都有幸运得到一个能人,也不是所有的能人都有幸被君王赏识。我们都知道项羽虽然有范增,但是他刚愎自用,没有好好珍惜,不听从范增的意见杀刘邦,最后失去大好局势,功亏一篑。这些历史的教训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回到现实,很多企业的发展,有没有合适的人才保障和举荐的机制呢?你们的企业里人才是得到真正地发挥还是被打压的呢?难道一定要等企业生死存亡之际,再去反思引进人才的问题,是不是太晚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