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
——安东尼·德·圣艾修伯里《小王子》
中国父母最热衷的一件事,就是让孩子去完成自己未实现的梦想。从小到大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遗憾,到为人父母已经攒了一大摞,这个时候梦想转移就应时而生了。作为子女,很多时候不欣然接受父辈的梦想和为自己制定的人生规划、违背父母心意,还会被道德舆论指责不懂事、不孝顺、不上进、没理想......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大家闭目深思下,回到你的少年时代,曾是孩子的我们日常是什么样的?我们真的没理想还是和爸妈的期待不符?只是想追寻自己的爱好还是单纯的想和爸妈作对?
有个文静娟秀的女生朋友一雅,姑娘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乖乖女,腼腆不爱说话,说起话来很温柔,了解她的人知道姑娘不善交流,遇事容易逃避,美其名曰不想想太多。不出所料,她的父母确实从小到大替她做决定,她爸爸乡村教师,常常遗憾当年没能考上清华北大,施展抱负。对女儿一雅和儿子都满怀期待,直到一雅高考过了二本线20分,才将全部的注意力都转移到小儿子身上,甚至高三住校陪读。只是过犹不及,一雅弟弟不但没考好,还压力过大学习就头疼,本科尚没过线,更不用提北大清华了,复读都不愿去,一雅父母自然是伤心万分。
在中国,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爸爸遗憾未踏上军旅,便让儿子从军;妈妈想当钢琴家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从小强迫孩子上钢琴班,自动忽略孩子的意愿;还有个朋友大学毕业后一直考公务员,因为她爸希望她当公务员,坚持到固执的程度,她不考便是不孝......
就像很多家长的困惑:“我为孩子付出那么多,他为什么不领情?”因为大人总是要求小孩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你只是在完成你的梦想。作为大人,或许早就忘了小孩时代所厌恶的、所喜欢的行为,又或许自己记得,可是处理孩子的问题时还是不自觉地以大人的看法去对待小孩,又或许本来就没有从孩子立场出发过.....作为孩子,他们的想法不能得到正视和重视,只能不开心地反抗不喜欢的。
你是想要孩子做一个不快乐的梦想继承者?还是开心地生活、拥有自己的理想人生?相信大部分家长会选择后者吧,只是陷入梦想继承这一现象而不自知。
让孩子继承自己的梦想,是为人父母最为失败的标志之一,是隐性的自私,穿着“为了他好”的华美外衣。自己的梦想,就自己去实现,而不是强迫孩子去继承,人生是不长,但是并没有所谓的终点,人生是一个绵延不尽的过程,追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父母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克隆人,你钟爱的,他未必;你期待的,她可能很反感。家长总想着为孩子好,为了他们少走弯路,喜欢为孩子设计人生,从报什么大学到用什么牌子的洗发水。家长,你很累吧,殊不知孩子的心更累,你有真正走进过他们的内心,听听孩子的声音吗?
每个孩子都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他有权规划自己的人生。爱他就学会用心倾听,站到孩子的角度思考,跟孩子达成共情,孩子愿意接受,你也可以事半功倍。幼少儿时期想要培养孩子广泛的爱好并没有错,但是形式同样很重要。想培养孩子对科学的求知欲,就去参加科学实验体验,让孩子感受到科学的有趣和魅力,他还会说不喜欢?想培养孩子读书兴趣,就陪他一起看书,和孩子一起把书的内容讲成故事,引导孩子发散思维,从他喜欢的开始读起,孩子还会不喜欢?想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就教他常常歌,听听音乐,自己买把乐器和他一起学,久而久之孩子总会收到好的熏陶,耳濡目染胜过言传身教!
当然,该做的你都做了,让孩子了解到了尽量多的东西,但是有些你期待的他还是不喜欢,该怎么办?当然不要一味强迫孩子去学,这样可能会起到反作用,产生厌倦、反感的情绪;相反的,顺其自然,现在不喜欢的就先放下,观察孩子兴趣所在,加以引导,在未来的某一天孩子可能就又喜欢起来。
合理引导,让孩子广泛涉猎多种知识,感受多种情感体验,玩不同种类的游戏,寓教于乐,让孩子潜能得到充分开发,拥有健全的人格,和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自己的梦想天空,这才是科学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