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是古代女子的常态,不是我们的常态。行色匆匆,倦容满面,在回家的公汽上打磕睡,才是常态。
宅这么久,己由起初的惊惶变成了如今的淡定。每逢情绪有可能突变的时刻,都自我告诫:暂不发表任何言论,让子弹再多飞一会儿,让心情软着陆。
画着画儿,听着音乐。快乐很快从内心洋溢出来。想起罐子老师的一句话:要想人人都理解你,你得普通成什么样子。所以,做自己顶愉悦。
除了听音乐,还有听书。听康震讲课入了迷。之前是苏轼的迷妹,从未读过苏辙的诗。听这个《唐宋八大家》,对内敛深沉持重的苏辙,也有了阅读的想望。
苏东坡是爱玩笑,很快乐,一天不见朋友就没办法的,一个可爱的人。
苏辙却是可以一宅宅很久的这样一个人。
且来读他这首《游西湖》: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闭门不出十年久,这真是超长待机的宅男了。
那在家里该做些什么呢?平时的我们,是拼命向外追寻,房子,车子,票子。我们坚信,只有物质的成功才叫做成功。所以,我们象上了弦的箭没法回头。象车轮上的轴承滚滚前进。可是,结果又怎么样呢?
没有得到快乐,得到的,是一种深深的匮乏感。什么都缺,缺时间,缺钱,缺爱,缺幸福感。
如今很奇怪呀!宜昌封城又封区,除了家人连个麻雀我都见不着,查疫情地图更要吓一跳,垓下被围。
偏偏我的内心不忧,不惧,不慌乱,每天一个美食通关,我的内心,很平静,甚至是愉悦。
可能是有比较才知足吧!比起那些为疫情所阻,流浪街头,有家不能回,有钱买不到饭,在垃圾箱里捡饭吃的武汉街头的外地人。我在家,家不华丽但很舒适,什么都有。
比起那些感染疫症顷刻家破人亡的人们,我们此刻还很健康,当下就很幸福。那些逆行的英雄,更不用说,他们拿命在保护我们,他们的勇敢与担当。让我们能有当下的这种安宁。
我们还有朋友的关怀。感恩与知足,是令人快乐的原因。
就象幽兰姐所说,充分的爱,会让人变得勇敢,无所畏惧。
苏轼苏辙之间的兄弟感情,真能令天下所有关系紧张的兄弟姐妹汗颜。他们既是兄弟,又是最好的朋友。彼此,都太懂对方了。
苏轼: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他说:子由的文章其实胜过我,但普通人不知,就以为他不如我。他这个人深沉内敛,也不求所有人了解他。他的文章象他的为人,所以汪洋澹泊,一唱三叹,蕴含真正出色的气质是无法被掩盖的。
就这汪洋澹泊四个字,就能看出苏轼对苏辙了解之深了。
《文章精义》上说: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
韩愈文章象江上潮,浪推千里。
柳宗元文章象泉水,清澈动人。
欧阳修文章象波澜,惊涛拍岸。
苏轼的文章象大海,雄浑壮阔。
在苏轼的眼中,苏辙,亦是一个大海,丰富,包容,达观。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绝。
谁不想跟一个这样的朋友相处呢?当然,人与人是以能量级来自动识别和相互吸引的,如果自己不在这个能量级,是纵使相逢应不识,一样会失之交臂。
他俩出生在同一个家庭,受同样的教育长大,所看的书籍也都一样,是兄弟又是同学。宗旨一致,志趣相投。互相欣赏,相互激发。诗词文章如满墙藤萝蔷薇,枝缠叶绕,绵延丰盛,盛放时令人惊艳。如夜空最亮的星辰,交相辉映。
这样的友情与亲情其实是不多见的,普通兄弟可能感情很好,但没有共同志趣。有些兄弟有共同志趣,才华也难分高下,但未必有这样深彻的了解和毕生深厚的感情。
近有鲁迅与弟弟,关系紧张。古有曹丕与曹植,同室操戈,煮豆燃箕。生在帝王家,利益链总会决裂,这也难免。
就算是普通人家,没有皇位要抢,也有兄弟阋墙,鸡毛蒜皮就能影响感情。
而苏轼与苏辙怎么相处呢?他俩互通的书信足有三百多封,天涯海角都以诗文唱和,精神的了解和情感上的支持从未中断。
仔细想想,这是多么幸福的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兄弟之争,文人相轻。在他们之间是没有出现的,他们之间,相互欣赏,帮扶,鼓励,唱和,是没有一丝丝嫉妒之心,难容之意的。
精神上是这样愉悦滋养,有益身心。遇到劫难,两个人之间,是生死相托。
乌台诗案,苏轼含冤入狱,饱受折磨,自认为将不久于人世,他就写下了这样的诗送给弟弟: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令一个豁达开朗,热烈又快乐的达人写下这样的诗句,当时他身心受着什么样的折磨,可想而知了。
苏辙读了这一首诗,泪流满面,跪求神宗,愿意牺牲自己的政治前途,来换取哥哥活命。
这诗与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也打动了神宗,于是苏轼出狱,被贬黄州。
名字是一个人一生的符号,寄寓着父母的希望和自己的未来,也好似一种标签,会在冥冥之中引导着自己的命运。
苏轼的轼字,是车座前的扶手,扶着扶手眺望远方,所以字子瞻。苏辙的辙字,是路上的车轮印,与车的行走紧密相连,又似乎毫无关系。
车行进平稳安全,地上的车轮印无尺寸之功,车翻车掉沟里了,车轮印也没有任何责任。若即若离,若有若无,似寄托了大隐于世的道家思想,苏辙字子由,一生随车轮不断前行,又拥有最大的自由。
唐宋八大家里,他父子三人竟占据了三个名额。
苏轼的诗词,早己融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夜晚看一眼星空,我们会感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到了江边,我们会想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失去另一半,会想起:十年生死两茫茫。就算吃个红烧肉,也会想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一个人的中秋那种凄美会想起: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如此才华横溢又接地气,实在让人爱慕。那苏辙,也有这般才华吗?
他非但有才华,而且同样是逆天的。只是因为性格不同,他一直含蓄而平静地存在那里,如一泓秋水,一颗寒星,一座冰山。一旦机会来临,冰山就变成火山,熔浆喷射而出,巨大的热能惊天动地。
现在的孩子们参加高考,考试时家长都跟着紧张兮兮,十年寒窗苦读,一旦错过考期,至少要再等来年。
正当苏辙要去参考仁宗皇帝亲自主持的策试时,他头疼脑热生病了。当时的宰相韩琦,爱才如命,竟向仁宗皇帝请求:“苏辙如果不来考试,就没啥意思了。”
苏辙病中,韩相多次遣人问讯,等他痊愈才开考,这最高级别的考试,为他延期二十多天。
这次策试中,苏辙的策论,如电闪雷鸣,指出冗官、冗兵、赋税沉重、对外屈膝等时弊,又直言不讳,当面斥仁宗之过,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大臣认为苏辙狂妄自大,言辞过火,应该罢黜。
幸好仁宗是真正仁厚之君,豁达大度,他说:“我要求直言纳谏,今天士子以直言告我,我却因为这罢黜他,天下会怎么评价我呢?”一锤定音。
血气方刚的苏辙,初次开锋试剑。才华胆识过人,但是锋芒太露。虽没有招来大祸,但饱受舆论煎熬,仕途也受到影响。
苏辙被任命为陕西商县军事推官,而哥哥被委任为凤翔府判官。他嫌官小,就以侍养老父为由,辞官不肯赴任,此时苏辙,实在孤傲不群。
等到哥哥结束任期回京,他的借口不再成立,这才出任河北大名府推官。此时哥哥平步青云,而他只是做做幕僚的工作。兄弟俩的仕途,若画成曲线图对比,肯定有趣。
苏辙开局不顺,n多年只是做些幕僚工作,可是后来却直入中枢,担任副宰相。苏轼历任地方长官,一方诸侯。后来却因诗文取祸,历尽贬谪。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又是怎么决定命运的呢?
世界上从来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也是一样。两个人相处觉得默契,不一定是因为性格一样,而是有一些基础的东西一致,也就是我们说的三观吧!
两个人相处,有四个变量:我在变,你在变,遇到困难,遇到金钱。
没有出现这四个变量时,维护一段感情并不困难,但出现这四个变量,全部通关,才是真正值得珍惜的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
人们常说,师法自然。天行健,当自强不息。感情也是如此,像树一样,汲取营养,努力生长。突如其来的打击若树挨了一刀,树汁溢出就象人的泪水,树不可谓不痛,但继续生长才是上策,随着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从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人们会发现,刀痕虽在,只是一道印记。
苏轼与苏辙之间,四大变量统统出现,但自然而然全部通关,他们之间的理解深彻如天地,一切包容,一切懂你,一切欣赏,一切鼓励,患难不离,生死不弃。
苏轼最好的诗词,许多都是与子由的应答,包括那一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率真性情,豁达心胸,在这一首词里淋漓尽致。我们不止是爱慕他的才华,更是爱慕他的性格,他的胸襟气度,他那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
疫情之间四川遇到地震,该是多么恐怖的事,但当晚各种段子就纷纷出炉,让人笑得腹痛。
弱弱地问一声,N95帐篷有没有?友情提示,因为地震出门避险请戴好口罩,不要中了病毒的调虎离山之计。……
这些段子手虽然没有苏子的绝世才华,但这种刀压在脖子上也能说笑话的气势,的确与苏子一脉相承,是独属于四川人民的。
苏辙面对贬谪和压力,也有同样超脱的本事。
苏轼十二,苏辙十岁,一次与书院小朋友联诗,前两句“庭松偃仰如醉”、“夏雨凄凉似秋”,哥哥苏轼接第三句“有客高吟拥鼻”,最后轮到最小的苏辙,他接:“无人共吃馒头”。顿时笑倒众人。
你们抒情写景用典,雅得不能再雅,我却肚子饿了,先吃一口馒头,调皮可爱的苏辙,活跃了整个课堂,而且,打油也压着韵,无可指摘。
神宗在位时,重用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辙因反对青苗法,被迫离开三司条例司,被张方平聘任为州学教授,离开权力的中心,有志不能申。
哥哥来信慰问,也不忘记调侃: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心情郁闷的苏辙,接到这样的信,会抬头会心一笑,人生虽然坎坷,可是有这样的好哥哥,既是良师,也是益友,象一缕阳光温暖着我的心,还有什么遗憾呢?
从此,他果然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面对打击,坚持读书,养浩然之气。
人生多灾多难,仕途艰险。他的挫折也还没完,到了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哥哥贬至黄州,他也受到牵连,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市)盐酒税,五年不得升调。
被哥牵连,五年之内经济利益与声名都受损,他可有一字抱怨?没有。共担祸福,己成了他的信念。
在苏辙心中,“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是他兄长,更是他的导师。在苏轼心里“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苏辙不光是弟弟,更是最好的朋友。
后《宋史苏辙传》称赞两人的情谊说:“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生活中我们更常见到的亲情是:深情虽在,有怨有尤。怨和尤并不从根本上动摇亲情,但多少不那么完美。
苏轼与弟为什么能做到无怨无尤呢?他俩浮沉宦海,各自为官,成年之后,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并不多。
古人不像我们这样交通便捷,又有微信,每年在一起吃个团年饭都困难,七年不见是常事,苏轼被贬海南,兄弟俩相会于广西藤州,海滨送别,后来才知是诀别,从此再也不曾见面。
但是苏轼是如何对待弟弟呢?每逢弟弟写一首诗,他必和子由,每逢佳节,必定思子由,吃到美味的食物会想起子由,听到好听的音乐想让子由听,看到美丽的风景恨不能与子由同在。
一生之中与子由应答的诗词竟超过两百余首。爱有回应,是世间最美好的事,也是兄弟俩感情历久弥新的秘密。
苏辙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己度古崤西。
苏轼和: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每到人生最艰难困苦的时刻,他们的思想能互相点燃对方的心灯,支持对方重又燃起生活的勇气。
君子和而不同,他们对万事万物有着相同的看法,但是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苏轼潇洒豪迈,苏辙内敛持重。
这样的性格,使得苏轼思想上引领着弟弟,但生活上,反而苏辙更会过日子。苏轼大手大脚,身无积蓄,被贬惠州时,苏辙支援兄长七百万缗,这是一大笔钱,苏轼去广东,去海南,所有安家费用。兄弟间互为担当,至亲骨肉,至诚性情。
苏辙劝哥哥“常恐坦率性,放纵不自程”。他担心哥哥坦荡率性,会再次因文章取祸。这种担忧是对的,苏轼一生颠沛流离,被四处贬谪。
幸而他没有因命运的不公变得尖酸刻薄,变得扭曲,他豁达的心性让他到一处就造福于民,就广交朋友,就再提升一个思想层面。
文字的技巧终有局限,心灵的境界却无止境,苏辙也惊喜地看到了苏轼的突围:“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
苏轼己脱胎换骨,气象万千,连贬谪他的君王,也抵挡不了他文字的魅力,成为他的忠实粉丝。
苏辙晚年安稳,著书立说,教育子女,包括帮扶子侄,因为此时,苏轼己不幸去世。
苏轼去世,最痛苦的当然也是苏辙,他泣血顿足,知道自己从此没有哥哥,也失去了知己。
他写下的墓志铭最后一句,足见他对哥哥的理解之深: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传染病灾难电影开山之作《卡桑德拉大桥》以前没看懂,现在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