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断舍离,是一种思维习惯。
从输出角度来说,我们每天说出来的话、在社交软件聊天时打出来的字,
看到感动的素材拿起手机拍下的一张照片、在网络上针对某件事情有感而发的评论,
日常提交的计划和总结、汇报工作时所使用的PPT模板、收工后办公桌上的状态(空/杂),
甚至出差前打算把哪些物品放进行李箱、吃饭时餐具器皿的摆放...无不体现着自己的“风格”。
受此影响,对衣柜、书柜的整理,对客厅、洗手间的定期打扫,都只是自我“风格”的延伸。
“好风格”中,你是主角,外物能为你所用(符合你的“人设”或主题)才被保留;
并且,你要持续优化风格,才能保持精进;
这和“断舍离”(主要指山下英子著作中所提)精神是高度契合的。
选择和当下的自己相称的物品。
通过物品所投射出的自我形象,可以慢慢看清,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
通过筛选物品的行动,实现自我完善,这就是断舍离的精髓。
我是从训练输出开始,坚持断舍离的。
日常创造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正彰显着“断舍离”之魂。
改变体现为:
1*.逐渐以自我为中心,不再急吼吼向外汲取;
2*.常常是一个人待着,安静地、专注地思考;
3*.比起花钱武装外表,更愿意用钱来武装头脑;
4*.建立物品库存清单,同类物品用完再入新品,保持收纳空间不再增长;
5*.在需要展示的场合,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6*.不在各方面都逞强,不刻意用言语强调自己,更多靠行动来证明自己。
训练方式包括摄影、演讲、写作等等,半年时间一定会有变化。
1%.摄影:一次只表现一个主题。
刚开始学摄影的时候,就要学习做减法。
大场景把握起来很难,小品相对容易些。
从静物风光开始拍摄,简洁的画面、突出的主题,看似信手拈来。
2%.演讲:约束之下,仅存精华。
一个话痨要学演讲,首先就要学会闭嘴。
五十字的自我介绍,删到不能再改一字。
三分钟的亮相机会,围绕主题、反复预演,到登台时,仿佛一气呵成。
3%.“美”的一般规则:控制与分寸。
关于写作,《老聃的金字塔原则》(冯唐)
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
对于金字塔每一层的支持论据,要求彼此相互独立不重叠,但是合在一起完全穷尽不遗漏。
关于排版,《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Robin Williams)
设计的基本原则:对齐、对比、重复、亲密。
在反复练习中找到那个控制之下的平衡点,呈现出一种“刚刚好”的分寸感。
看似美而不自知,其实内里有章可循。
断舍离,就是带着镣铐跳舞。
约束之下、规则之上,把握好主题,控制着分寸。
经过重塑的底层思维,将改变你今后的一言一行。 期待~
The end
我是阮唐小乔,公众号:阮唐小乔时光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