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实践观察中,幸福家庭的共同点就是 —— 父母能够首先改变自己。
“不幸的家庭”也有共同点,那就是 —— 他们始终指望孩子迅速改变,自己却纹丝不动。
小雪的父母白手起家,开设工厂。父亲负责生产管理,母亲负责市场营销,夫唱妇随,企业发展得很不错。
但是小雪从小就无人陪伴。
小学一年级时,弟弟出生,她就被送入离家很远的寄宿学校。
小雪是第一个孩子,家长没有任何养育的经验。
自己的事业当前,孩子的心理需求是什么、是否重要?都完全不在考虑范围内。
有能力为孩子提供豪华的寄宿条件和优渥的学习环境,小雪的父母觉得,自己已经给了孩子很多很多。
在看似天经地义的安排中,小雪内心一点点被种下了不幸的种子 —— 被冷落、被忽略、缺乏支持、情绪敏感等等。
又过了六年,小雪进了寄宿初中。
因为内心不断地自我贬低,她与朋友交往中处于从属、讨好的地位。
每当朋友冷落自己时,小雪就会恐惧、忧虑到不能自已。
后来,这种“情绪滑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她上课注意力也因此越来越不集中,成绩急剧下降。父母很焦急。
青春期的女孩,在人际关系方面,特别需要母亲的陪伴、倾听;在学业和未来发展方面,也需要父亲的指点、引领。
如果小雪每日回家,当然会面临很多日常生活的冲撞,会给父母带来养育上的挑战,分散父母工作的精力
—— 但恰恰是这些日常的互动,增强了亲子之间爱的情感联结,成为孩子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力量。
但小雪一直没有得到这些。
同时,在这一年,他们把弟弟又送进了寄宿学校。
“不幸”的信号在这个家庭中若隐若现。
幸运的是,在父母和我一起的家庭会谈中,我发现:父母彼此的关系非常和谐。他们内心在意这个女儿,只是工作的欲望过于强烈。
(如果要深究的话,你会发现:这位妈妈其实在情绪的感受力上的确比较迟钝。
她小时候在家里5个孩子中排行老大,要承担照顾所有人的角色,和自己妈妈的情感也是非常疏远。)
小雪父母做了一个重要而又关键的决定 ——
为女儿把家搬到了学校门口,让女儿每天回家;
同时,也终止了儿子的寄宿,开始每天走读。
看似简单的举动 ,传递的却是父母对孩子情感的及时回应。
小雪的情绪迅速好转。
几周后,我又收到小雪爸爸发来的求助信息 ——
两个孩子走读后,妈妈对弟弟的偏爱日益暴露了出来。小雪的不满越来越多。
这让小雪的爸爸很担心。
每个周末,父母送弟弟去补习英语时,都会把姐姐留在家里。可这一举动,让姐姐心生怨气。
小雪常常由此与父母发生激烈冲突。
当家庭的互动密度增大时,冲突和矛盾也会增多,这是家庭正常发展所必须经历的。
通过讨论,小雪父母研究出一个很棒的创意:
周末的“补习之旅”,父母开始带上小雪一起出发。
他们先把弟弟送去学校,然后,三人就在附近的一家麦当劳共同等待。同时,由小雪教父母一起打一种叫“沉睡皇后”的游戏牌。
三人常常玩得兴致盎然。有时,弟弟补习结束了也吵着要加入进来。
在每周这样一个小时里,女孩可以全然放松快乐地“独享”父母。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创造性的家庭情感联结的案例。
四个人的关系自此就变得非常的和谐。
小雪的父母似乎也从这次事件中感受到了创造性与孩子互动的甜头,家庭开始走上了一条顺利的发展之路。
作为父母,除了具备基本的物质养育功能,还要把情感联结功能、解决问题功能、情绪消化功能、处理冲突功能、教育发展功能逐步发挥出来,通过这些达到影响孩子、改变孩子的效果。
开始从“不幸”走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