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对于一节课来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而教学目标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来确定。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就是课标。
比如学习议论文,就要想到语文课标中“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这句话,并根据这句话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比如能够明确文章的观点(中心论点)、知道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等;而在学习记叙文时,则要特别注意课标中“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和“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两句话,学习目标侧重于理解文章内容、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赏析语言等方面;如果是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的话,就要注意课标中是这样规定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文学作品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情感、探究主旨。
可见,课标对学习目标有指向性,学习目标必须依据课标来定。
其次,还要考虑到文本所处的学段、单元及体裁特征。
同样是议论文教学,课标的规定都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但是,学段不同,制定的目标也不同。七年级只是简单的了解作者的观点,能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初步了解论证方法就行了;八年级就要求学生明白论证方法的作用,体会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学习议论文三段论式的结构;到了九年级,就要学习为作者的观点补充论据,能够根据作者的观点联系生活谈自己的看法,并且严格掌握中考时议论文阅读的题型及答题模式。
再举作文为例。同一个题目,学段不同,写作目标也不同。比如写《一件小事》,七年级只要求把事情叙述得具体完整,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行了;八年级要求运用描写,在叙述完整具体的基础上,把事情写的生动有波澜;到了九年级,就要求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写出情感,写出自己的见解。
课堂目标除了依据学段情况来制定之外,还要考虑到单元主题。如果本单元主题是“体验生活”,就要突出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在文本、学生、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来。
另外,制定课堂目标还必须考虑到学情。们各班级的学生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就算是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尽量面向全体学生。
读了王跃老师的《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我发现,自己考虑到的学习目标制定的因素,还是远远不够的。
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求老师能够构建“树状”目标体系。我们都知道“三维目标”,其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干”,情感与态度目标是“枝叶”,而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是“根茎”。这就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目标首先必须是全面的,要包含这三方面的要素。另外,教学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不同的教学目标有不同的功能。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教学目标“树”的主干,也就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目标,因此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教学目标“树”的“枝叶”,不可或缺;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树”的“根茎”,方法与策略是否得当也关系着知识与能力是否能高效发展。
学习目标还应该分层、分步要求。老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思维特点,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的学习问题,在做出全面诊断的基础上,展开分层教学。既不能人为拔高个体学生的学习目标,也不能以中等生为主设定教学目标,应该在教学内容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懂,在测试难度上适当降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期望“一口吃个胖子”。因为要使学生掌握某些知识、形成某种能力,一两堂课是绝不能达到目标的,有时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学生才能有所感应、有所变化,因此在教学目标上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而是分步要求,从理解到模仿、操练,再到巩固、应用,这样分步要求,也是对学习规律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