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点剧透,已经很克制了,我间接引出一些线索,记住再去看电影说不定就看明白了)
是枝裕和的电影上映了,几大电影节获奖或者热门影片中,能在国内及时上映的片子不多,更何况有不少还发生了变异。不过这部电影倒足够快,它在戛纳击败了燃烧,也算蹭足了热度,根据网络上数据,依然有近五分钟的删节。但我想在国内电影市场,无论如何网上评分如何,口碑一定会有巨大分化。
看不懂的人一定在多数,是枝裕和的电影特点就是琐碎,它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但是他不直接介绍,而是随着故事发展逐渐展现,但是展现过程中,他不会刻意把冲突放在台面上,也不会制造紧张刺激,他用更生活化,更现实性的内容代替了,这是他一贯的风格,海街日记,比海更深,都是这种风格。故意制造点难度是好的,一个精于电影的观众其实把握起来不难,只要顺起来了,导演的侧重也就显露出来了。亚洲电影中,日本是独树一帜的,韩国这两年也渐渐有好作品,中国虽然也有好作品,但是总体来看,比上不足,比下似乎也不足,甚至许多时候不如伊朗电影。是枝裕和之前,有小津安二郎,我不是电影史研究者,但是明摆着是枝裕和风格上与他的前辈一样,风格与内容与黑泽明,北野武等我们熟知的导演都是不一样的。家长里短很难讲述,普通人的一天胜过所有哲学,但是哲学和艺术正是要把人们千千万万天浓缩成精华。是枝裕和不会过分极端,他的电影生活感十足,吃穿住行表现得很全面也很自然,开头出现一大家子围着吃面条的场景,不知道让多少观众欣而往之。再说海街日记,这里头也有许多吃,也是说不完的家长里短。此外,你看电影的火车,散步,衣服,钓鱼等等。导演一定是喜欢叙述这些,但也是极见功力的,要不然找十个人花两个小时说说他们一天,十个人里头一定有十个人说无聊的流水账,要让人觉得从头到尾下来好看,这一定是人山人海中挑出一个。是枝裕和就是有这种功力,这么短的时间,他把生活方方面面中,带有标志性特点的内容捕捉起来,都放进去了,这一来会怎样呢?钻于此道的观众通过这些就基本上把握住每个人的性格,以及他们随着剧情的演变。我解释一下就很容易理解,影片中,祥太最终使自己暴露是必然,而不是偶然。这就是剧情的必然,不管以什么方式,直觉告诉我一定会以一个方式终结偷窃,不管是阻止还是拒绝还是影片中的暴露,或者其他方式,但一定会以这种方式发展,原因是祥太的犹豫多次出现,这种人物内心的延宕,是电影的关键。而剧情为了完整,也需要有一个终结点。
说完是枝裕和不会过分极端,现在来说说他的极端。好的作品会有特点,并且会出现特别的特点。是枝裕和算是没那么夸张,只是写了几个大人小孩小偷小摸,偷的东西不至于说十恶不赦。我一直以为,人一定要往复杂了看,有时候顺个东西,或者作弊撒谎再正常不过。让小孩子一起偷东西有很坏吗?这是一个疑问。另一个疑问是,这么一群人,怎么会七拼八凑聚在一起。为了避免大量剧透,便不多说剧情,但是可以间接提示剧情,大家要记住提示。这么一群人围在这个房子里,表面上的关系和实际关系如何在影片开头已经有了提示,可以说每个人的出现都是拼凑而成,并且都像是遗弃者。这个奶奶也是遗弃者。要补充说明的是,日本当代社会老龄化极为严重,许多老人靠养老金养活,但是并没有亲人后代照顾,他们甚至死去多日也可能无人知晓,但是照常领养老金。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入殓师,便揭露过这一现象。但是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出现了大量儿童作为遗弃者。但一想到我国国情,我也不觉得极端了,中国光是留守儿童就有多少?
我不想写长,还是回到电影中。以往是枝裕和电影中,社会性问题凸显的不多,这次算是直面了,但是任何社会性问题一定是人造成的。我要直面祥太偷东西。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孩子是个贼,可这个带他生活的成人居然教他成了一个惯犯。但我很感动这种行为,因为在这种时候,祥太一定感受到自己对这个家是有作为的,他有他的担当,在这个家里,唯一稳定的经济来源是奶奶养老金,以及亚纪处于情色边缘的工作,另外两个成年人,一个是工地临时工,有些懒,也没一项技能,受伤后还没有工伤保险,另一个在洗衣厂上班,老板还经常发不出工资,因为小女孩事件被同事当作把柄挤出工厂,这俩人是典型的社会边缘人,社会很难接济他们一份正常收入,于是他们去偷。他们教给祥太什么了呢?是一个父亲在儿子发育时告知他身体的变化,陪他在广场奔跑,堆雪人,是一个母亲陪着逛街。祥太一定会记住这些,在他长大成人后,一定是这些支撑着他,他在回味时,一定想到自己和他们住在一起,一起吃面,一起和妹妹玩,一起睡觉,那些日子充满爱与温馨,没有恐惧,没有压迫,一家人其乐融融。祥太不让妹妹和他们一起参与偷窃,正是他自我意识得觉醒,他要自己担当这种痛苦,他不喜欢自己怜爱的妹妹也参与这一勾当,所以当便利店老爷爷戳穿了他后,他一下子就做了决定,并且是一个负责任的决定,这就说明,及时在这种背景下,祥太的人格毫无污点,他能清楚分辨是非。正如影片最后,只要给祥太机会了,他能证明自己是一个有正常人格,并在沐浴着爱与温情的环境下长大的人。尽管最后祥太似乎将被遗弃,但可以推理的是,这些人不会不管不顾,只是暂时性失控了,所以不得不躲避,祥太一定会理解。人与人之间,一定需要细致入微的情感纽带,就像治说,靠心维持感情而不是性。当然性也重要啊,治和信代,亚纪爱上所谓的四号也与荷尔蒙爆发有关,要不然她不会问治和信代第一次,她也有这种想法了。但性真没那么重要,要不然,四号男人在亚纪诱惑下,没有理由莫名哭了,要知道亚纪已经很主动了,但这些都不重要,眼泪说明一切。 亚纪明白什么是爱,她一定也是遗弃者,最后的询问中,她得知父母毫不关心她后,她的表情证明这一点。小女孩就不用说了,这部电影前后对称,小女孩怎样出现,就怎样结束,故事围绕她逐渐散开,到头来你发现该怎样还是怎样。
好的电影,展示的是多方面内容,所以很难做出简短评价,我也只做介绍,只提一些问题,把日本电影这一风格做一些介绍,把如何读这种故事做一个介绍,看电影带着这些思考会容易些。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我引出自己一些结论,供参考。是枝裕和多部电影里,均出现了平和温柔的外表,私底下却潜藏了残忍与伤害。治对祥太好,有生活经验的人看到他们之间的结尾一定会抑制不住泪水,但是是枝裕和绝不滥情,他收敛,反而是这一部中已经表现出大量松动,有了审判,有了激动。可是你看这些人,他们心里有爱啊,他们不像那些自私冷漠,不关心自家老人孩子的人,他们是关在笼子里的人,用物质满足,用暴力宣泄。这一切都不足以支撑一个正常人立足,没有爱与温情,怎么还能叫做人。最后一部分审讯,几乎是加缪局外人的翻版,司法一无是处,无法审判人心的力量,人的真诚与爱被虚伪打得满地找牙,俯首称臣。
适可而止。扯上燃烧说两句,毕竟几年也不见得写写一篇。燃烧我看了,不错的电影,是村上春树的风格,在戛纳风头出尽,但没获奖。实际上燃烧更难看明白,也更难理解,因为村上风格就是情节不十分重逻辑,更像意识流。我也喜欢燃烧,艺术感强,特别是那段裸体舞,但要有欣赏美感的能力,相比之下,人物复杂度呈现不够,更多是概念化的情节,而且扑朔迷离。我要说的是两部电影都不错,特别是韩国电影近些年大量高度现实主义作品出现,又有了李沧东这一部,这一来韩国早一些时间那些朴赞郁,金基德似乎又来了。我喜欢艺术多样化,冲突感强。
燃烧像是绝望者在诉苦。但小偷之家不是,当真诚与爱被关入监狱后,只有曾被真诚与爱感动过的人继续坚持着。公交车上,他叫了爸爸后,又被导演刻意草草收住。生活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是不管好赖自顾自活着,他们有自己心爱的事与人就好,不需要诉苦也不需要滥情。
可是你看,由里妹妹又在那里,唱着那首歌自顾自玩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