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成长型思维”这个词被说烂了。书店里有畅销书在讲,职场培训课在讲,连中小学的老师也会鼓励孩子:“你要有成长型思维。”
听起来很正能量: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轻易认定自己不行,而是告诉自己“我现在做不到,但未来可能做得到”。只要有这个信念,你就会更有耐心去尝试,最后也更容易走向成功。
问题是,当它传播开来以后,很多人反而背上了负担。
比如,有读者跟我说:“我一遇到难事就容易放弃,这是不是说明我就是固定型思维?我是不是注定没出息了?”
这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误解。成长型思维的本意不是用来给人贴标签的,更不是用来制造新的焦虑。它的核心并不是一句“我一定能行”,而是提醒你:不要急着下结论。
我记得有个朋友,第一次尝试做短视频。拍完一条,自己看了三遍,觉得别扭得不行——声音僵硬、表情生硬,完全不像那些大V那样自然。那一刻,她特别想说服自己:“我天生不适合出镜,我不行。”
但她忍着,把那条视频发出去了。结果呢?播放量虽然不高,但底下有几条评论是认真的反馈,说她的观点挺有意思,就是镜头感需要练习。她心态就慢慢变了:原来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有值得优化的地方。再拍三条之后,她的状态比第一条已经顺了太多。
这就是成长型思维真正要提醒你的:当你陷在“太难了,我不行”的沮丧感里时,哪怕只是弱弱地补上一句——“但以后可能会不一样。”就已经足够了。
成长型思维的本质,不是空洞的“相信自己”,而是注意力的转移。
想象一下,你在啃一本专业书,读起来特别吃力。每翻一页都要查词、做笔记,一小时过去,才挪动了一点点。这个时候,固定型思维的人会反复证明自己的“不行”:英语太差,效率太低,这样下去读不完。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呢?可能同样也觉得慢,但他会提醒自己:“现在慢一点没关系,理解几段就是进步。”于是他会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继续翻译,继续理解,继续积累。也许最终的进度差不多,但心态完全不一样,一个人越来越沮丧,一个人越来越沉浸。
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学家德韦克的实验发现,成长型思维的人在面对挑战时,大脑与“解决问题”相关的区域更活跃;而固定型思维的人,整个大脑都“低电量”,提前放弃了。
那么,如果你总觉得自己容易放弃,是不是就被判了死刑?当然不是。成长型思维不是一种人格特质,而是一种习惯。而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哪怕你有一小时都在心里自责“我不行”,只要有10分钟真正投入在任务里,你还是会有10分钟的成长。时间长了,你就会慢慢发现自己在进步。
更重要的是,成长型思维也不是“死磕到底”。如果你读不下英文原版,换成译本,这也未必是失败;如果你发现某条路真的不适合自己,转身去尝试另一条路,这同样可以是主动选择。重点在于:不要把选择看成被迫,而是承认这是你给自己做的安排。
所以,成长型思维的真正力量,不在于让你相信“没有什么不可能”,而在于——即使在最沮丧的时刻,也别把“现在的你”当成“永远的你”。
你今天觉得做不到的事,也许一年后回头看,会笑自己当时想太多。你今天觉得过不去的坎,几年后可能已经成了你最宝贵的经验。
成长型思维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给自己留出一丝余地:现在不行,不代表永远不行。
只要你愿意把注意力从“我不行”挪到“我还能再试一次”,你已经走在改变的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