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每个孩子都属于快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教育本来就应该是一种让人快乐幸福的事情。寓教于乐,侧重的是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
寓乐于教,侧重的是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学习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孩子觉得痛苦,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那么,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呢?
1、来自于学业本身的压力。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花期,但是学校的教育却是以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与模式在运行,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程、同样的作业,一群能力不同的孩子。
有的孩子学习吸收能力强,善于总结学习方法,可以做到轻松地掌握课本知识,而有的孩子可能慢一点,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无法很好地掌握课本知识。随着课程进度的不断更新,孩子就会越落越多,越来越有压力与挫败感,越来越对学习没信心,最终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变得不爱学习。
2、来自于学习兴趣的偏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兴趣,就一定会投入足够的热情去做这件事。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太多过于功利的父母,他们把自认为有用的、该学的,或者看到别人都在学的,强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也从不用心去分析孩子的兴趣所在,盲目地给孩子报了一箩筐的兴趣班。
试想,一个对绘画感兴趣或者有绘画天赋的孩子,却被父母整天逼着学钢琴是怎样一种感受,就如同让鸟儿去学习游泳,让鱼儿去学习飞翔一样,完全是对孩子天性的亵渎,怎么可能让孩子快乐地学习呢?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便不足为奇了。
3、来自于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有的孩子本来学习很好,也很有积极性,但是突然有一天,就不愿意去学校或者培训班了,有的父母就想当然地认为是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不爱学习,不明就理地批评孩子、逼迫孩子,却不懂得和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这种情况下,孩子有可能是在人际关系方面遇到了问题,比如和老师、同学发生摩擦,而他自己又缺乏妥善处理问题的能力,本能地便选择用逃避来面对,表面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不愿意去学校的行为。
父母的批评与不理解,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了信任,不愿意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沟通障碍,让事情越变越糟。
弘一法师说:"磨你的心智,是为了以后不管你遇见任何人和事,都能稳如泰山;磨你的财运,是为了让你以后不贪,不利欲熏心;磨你的情关,是为了让你放下执念,看开看淡。"身若不苦,则福禄不厚,心若不苦,则智慧不开。所有的波澜不惊背后,都曾有过痛苦的挣扎和歇斯底里。所有大彻大悟之人,都经心苦、身苦。所谓:心不死,则道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