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大新
刚退职不久,到南方一座滨海的大都市谋得一份教师的临聘工作,想到自己临近花甲身体尚键而老有所为,还能赚些代课费补贴家用,自然是十分珍惜。于是整天沉侵在备课、上课、改作业之中,忙得不亦乐乎。正当我批改作业判错打×时,一位尚年轻的同事提醒我:“梁老师,我们这里时下判错不打×,改打﹨线。”“为什么?”我一头雾水。看着我一脸愕然茫然的样子,她说:“大概是某地的一名学生被老师打的×所刺激,想不开而跳楼自杀了,所以我们都把×改为﹨线了。”旁边有位刚毕业于一所重点师范大学的更年轻的老师补充说:“在大学时,教学法的老师也教我们把×改为﹨线,避免刺激学生。”错题给×,再正常不过了,现在却要改了。我不禁想到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不就是一个改错的符号吗,到了非除去不可而大吉,难道真如人们所言生命到了不能承受之轻?
说起判错打×,记得我在七十年代读师范时,那些出身工农兵的学生,年纪大,被荒误的时间长,学习赶不上,作业做错的多,故而得×也就比较多。同学中还有人写打油诗自嘲:“想当初,成绩优,满卷对√;看如今,尽得×,满面含羞。”这是老师判错打×触动学生而深感羞愧的例子。同时也说明判对打和判错打×对学生的认知起到了较大的鼓励和警诫作用。作业得×多,说明学习出了问题,做学生的看到×时,要有动于衷,并即时订正。知耻而后勇,把成绩搞上去。
前不久,我读到了一期《教师博览》中的一篇文章,其题曰《老师,你为什么把x打得那么大》。这是一篇反映美国教育的有趣的故事,写的是一位严格的负责的女教师遭到她自己教的十余名学生的集体投诉,女教师被校长找去谈话。她感到惊讶和意外。原来,她认为比较简单的作业题学生却做错了,出于生气,就把×打得大了些,超出了错题的界限。初见此文,想到国内因×而轻生的学生,不免感叹现在的学生怎么得了,但读完此文,却能理解学生的投诉行为了。是啊,此题错了,×只能打在此错题的范围之内,不能越界打到对题的范围之中。因为学生的另一题并没有做错,学生在理。这件事情也说明美国的学生是很在乎作业对与错的评判的。正因为在乎,所以就有了鞭策和进步。这也告诉我们的老师,不能因为x有判的评价功能而故意将×打大打粗来刺激打击学生的信心。
上述三桩学生关于作业得×的事可谓同中有异。同的是知错而羞。异的是有的知错而自嘲,有的知错而自轻,有的知错而自重。不敢面对×,选择自轻,那是逃避。敢于面对×,选择自醒和自重,努力改正,只不过在表现形态上有含蓄和外露之别罢了。笔者很欣赏美国学生敢于面对和知耻后勇的精神。
话说到此,似乎可告结束,但笔者却意犹未尽,总觉得把判错打×改为打﹨,不仅仅是一个判错符号的改变,还涉及到这个符号带来的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丧失。我想,把判错由×改为﹨,至少存在技术操作层面和教育认知层面两个问题。
笔者从教三十余年,对于判错打×早已习惯成自然了,现在突然改变这个习惯,结果有时打×,有时打﹨,搞得混淆不清。有时竟深深自责,怕因自己的判错打×而闹出学生轻生的悲剧重演,给学校带来不应有的麻烦。其实,之所以老出错,是因为内心对改×为还是有抵触的,总觉得很憋扭,觉得不是味儿。判错打×,在技术层面上便于操作。判错打×,无论是在题头,还是题中和题尾,都能起到判错作用。学生一看便知此题错了。采取判错打,虽然少了一笔,但操作起来竟不如打×来得顺手。就语文来讲,如果是小题判错,如字错或音错等错题,用﹨免强尚可标示。如果是大一点的主观题,你只能选择打在题头,你判错打在题中和题尾,就有点莫名其妙而不知所云了。﹨线即使是打在题头,还可表示划掉此题的意思,并非一定表示此题错了。
判对打√,判错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已成为教育文化的一种认知,并深深地扎根在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血脉之中。现在要将它强行改变,其理必须充足,并站得住脚,否则只是我们这几个地方改了,而全中国其它城市和地方都没有改变,全世界所有国家都没有改变,就不觉得有点滑稽可笑吗?符号虽小,却很能说明问题,它至少向世人昭示我们的教育文化与这个国家和世界有点不和谐。这一种四平八稳生怕出事的心态能走在全国前列,能走向世界吗?再说,x这个判错的小小符号真有大到能杀死人的作用?只能是我们赋予了它太沉重的社会意义。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还是应该从教育体制、思想方法上下功夫去寻求突破,而不是把责任推卸在一个小小的符号了事,也不必与一个小小的符号过不去!
诚然,我们在大力提倡和标举生命教育。尊重生命,安全第一,已成为我们这个现代化大都市一大教育理念。然而出现了因批改作业判错打×致使学生事件,所以这个该死的×就要寿终正寝,就不能用,被所替代。我不否认改×为﹨,这里面却有一种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人性化的东西。但是改换之后,其判错效果就没有了×那么明析。虽然谈化了刺激成分,但也模糊了对与错的分野。倘若我们的判错线被社会认可了,通行了,到时又有学生站出来投诉自己因﹨受到了伤害,你看这﹨,短的像匕首,长的像利剑,它刀刀刺向咱们学生那颗脆弱的心,那时我们又将怎么改掉而换成一个更好的替代符号呢?
小小符号,何过之有!有人说,世道变了,人心变了。此话可谓一语中的。七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身经贫穷和磨难,抗压的意志顽强,自然不会过于在乎一个符号对心灵的击打。现时社会,经济繁荣了,生活富足了,独生子女多了,单亲家庭多了,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孩子在家里被娇养,被宠着惯着,听不得批评,受不得刺激。我们的家长生怕孩子受了委屈。我们的学校教育呢,提倡快乐学习,诗意生命,而×这个符号,让学生受到了刺激,感到不那么舒服,哪有快乐和诗意可言?所以我们的专家出来支招,建议改×为﹨,迁就学生;我们的老师改×为﹨,是怕出事。殊不知这样一改,我们的学生也许少了刺激而快乐学习了,但同时也失却了人性中知错而改的一种动力。没想到×这个古今中外沿用至今符号不合时宜了。从这个小小符号的命运上,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学生到了不能承受之轻,我们的教育到了不能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