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1年,一位61岁老人欲投军杀敌,因病半道而还,次年病终。他,就是怪种李白。在生命的最后期限还想着皓首从军,可见心是多么不甘啊。
中国人讲究功成身退,自是圆满的结局。而李白功不成,不甘身退,一生在矛盾纠结中度过。开元十四年(726),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东游维扬后,即西行云梦古泽的安陆。之所以选择安陆,源于儿时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文中极为壮观的云梦古泽,成为李白心中抹不开的天地。
从开元十五年春开始,李白开启以安陆为中心的十年漫游。他正处在27岁至37岁人生的黄金岁月,一般的定调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而我觉得怪种自有怪异之举。
一怪:婚姻作为政治跳板。
他隐居安陆时期,在自己的才华、声誉和各方关系的作用下,得以“许相公家见招,妻以孙女”, 娶了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当上了许府的“乘马快婿”。攀上这个显赫家族,其真正的目的当是以此作为政治跳板。巧的是李白最后一位夫人宗氏,也是武后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然而婚姻并没有给李白实现人生理想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当地的裴长史又不容自己,李白写了《上安州裴长史书》为自己申辩,遂决定到京城另谋出路。
二怪:不走科举寻常之路。
李白怪在年纪青青,隐居白兆山桃花洞下,不求仕进,不走通常的科举之路,而是以文会友,上书干谒,广泛接触朝廷卿相和达官贵人,广泛培养社会声誉,以求实现自己匡济天下的政治抱负。他在《山中问答》诗中写道:“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意在表示自己可以像诸葛亮那样,虽然高卧南阳,而实以建功立业为己任。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有“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把自己比作冯驩,抒发心中的不平。
三怪:结识道教人物入仕。
通常入道,是可以放下功名之类自由逍遥,而李白结识道士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接近权力中心。开元十九年初秋,首次进入长安,接触道教界人物,如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和集贤院士贺知章。之前认识玉真公主还是道友元丹丘推荐的。历经挫折,直到天宝元年,李白终于通过玉真公主得到朝廷征诏,也有说是道士吴筠推荐。
四怪:举家迁徙再谋出路。
李白在长安,不为当路者所容,只得高唱“大道中青天,我独不得出”,颓丧而归。开元二十五年夏,李白带着许氏、女儿平阳和儿子伯禽,决定到山东去谋求新的政治出路。
这“四怪”说明李白有着对人生理想的执着,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表明自己的人生理想是“达则普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而现实让他一次次失望。常说人生得意时信儒,失意时信道。道对李白来说,只是卸下心灵太多的负累,而酒只是麻醉后不知痛的现实,在自己的理想国里意气风发。
登上安陆的白兆山,山顶上矗立着高大的李白塑像,表情忧虑,面向长安。他的《蜀道难》、《行路难》,不正是追求理想途中的真实写照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