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总是喜欢用自己的世界观去教育孩子,却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视角本就和大人不一样。
用自己的复杂,去抹杀孩子的纯粹,用自己的成熟,去塑造孩子的世界,这并非是一件好事。
最近看了一个TED演讲——《成年人能从孩子身上学到什么?》
演讲者邹奇奇是美国华裔,1997出生,4岁开始迷上写作,6岁开始用笔记本电脑写作,8岁那年出版了第一本故事集《飞扬的手指》。
在演讲中,这位“神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引经据典,告诉大人们:孩子身上有着无限可能,他们用纯粹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大人却用自己成熟的世界观去教育孩子,这对孩子并非好事。
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把孩子养成另一个自己,而是把他们培养成比我们更棒的人。
那么,大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教育孩子?
邹奇奇的观点主要有以下4点。
01
请停止年龄歧视
邹奇奇认为,大人经常说孩子“幼稚”,其实这是一种年龄歧视。
她说:“每一次我们提出无理的要求,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又或者是做出异于常人的表现时,我们便被称作为‘幼稚’。”
但是,年龄和行为没有任何关系。
有的人还是个孩子,但是TA能让许多大人自叹不如。除了邹奇奇,还有不少孩子,年纪轻轻就上过TED演讲,比如说,14岁的麦肯娜。她在13岁时,发现玩具包装带有强烈性别色彩,暗示购买者这是女孩子才会玩的玩具,那才是男孩子该玩的。于是,麦肯娜向玩具公司发起请愿,最后得到社会上上万个签名,成功让公司改变了营销策略。
还有一个12岁的男孩,他甚至懂得创作的手机APP,还办了个社团,教同学和老师开发APP。
而有的人一把年纪,TA的不理性程度,却让孩子望尘莫及。
比如昆山反杀案中,一言不合就动手动刀,最后被反杀的“龙哥”。无理取闹、不负责任、做出异于常人的举动等“幼稚”的行为,在大人身上也常常可以看到,并非只是孩子的“专利”。
犹太人有句格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思想不一样的个体,用自己的认知揣测别人的想法,得出的结论未必是正确的。在我们大人眼中,孩子跟家里的盆栽说话,是“幼稚”的行为;但在孩子眼中,或许大人对着手机说话,跟他们和盆栽说话没有区别。
你看孩子的言行觉得TA幼稚,或许在孩子眼里,你才是“幼稚”的那个。
而且,正如邹奇奇所言:“谁说那种非理性思考,不是这个世界所真正需要的呢?”
所以,在孩子做出非理性的言行时,先别急着否定TA、说TA幼稚。
在孩子“幼稚”的背后,也许隐藏着TA对世界的探索。
02
请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我家的娃也是个“幼稚”宝宝。
家里买了乐高玩具,明明有着图纸参考,小孩却从来不看,就喜欢自己胡乱拼接。有次,他弄出个迷之玩意,乍看之下像一节凹凸不平的火车车厢,再看一眼又像是安了四根避雷针的航母。可小孩说,那是飞车,“避雷针”是打开的车门。平时车子在地面行驶,就掰下来,要是飞上天,就要安上去充当飞机的机翼。他还很严肃地跟我说,有翅膀才能飞起来。当时,我刚下班回家,累得半死,没有动脑子,直接就告诉这“蠢孩子”,真正的飞机、汽车是怎样的。后来,我发现真正“蠢”的人是我自己,想起小孩那副懵懂的模样,就感到一阵后悔。
因为我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他的想象力。
高尔基说:“人的幻想是没有止境的,儿童的幻想更是无边无际。因为孩子的心灵比成人的心灵更加秘密,是纤尘不染的!”
好奇心人皆有之,而孩子的好奇心无拘无束,表现出来,就是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曾几何时,我们常常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比如让车子上天之类的,又或者遥想自己未来要做宇航员等等。
当我们年岁渐长,我们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越来越理性,被各种条条框框给限制住,最初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渐渐消失,很多也许能够实现的事情,反而被这种“理性”给扼杀了。
孩子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好奇心,这是极好的事情。
邹奇奇认为:“任何情况下,你要先怀有梦想,才能再把它付诸于实际。”
孩子对世界感到好奇,从而展开想象,这份好奇会驱动他们探索世界,并实践自己的想象。
有研究表明,孩子越是对外界探索,大脑的潜能就越会被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就会不断地提升。
对未来抱有美好的希望,这是改变现实的前提。
所以,在孩子给你说了很不符合你的认知的事情时,不必急着否定TA的观点、去纠正TA,而是鼓励TA继续思考下去,引导TA将自己的想法与“常识”做对比。
03
请相信孩子的能力
邹奇奇说:“要是你不信任某人,你就会对他有所限制。”
她说,她若是怀疑姐姐没有能力还钱,发现对方没有还钱的意愿,她是不会借钱的。
家长和孩子的相处也是同样的道理。
家长不相信孩子能成功,那么孩子就会收到家长这个信念的影响,真的无法成功。
在网上看过一个故事。
有一名日本母亲带着孩子,找到著名儿童教育家铃木镇一提问:“先生,你是专家,你看我孩子能成才吗?”
铃木镇一直截了当地说:“不能!”
那位母亲不解地问:“你都没看他一眼,怎么就这么说呢?”
铃木镇一回道:“因为你怀疑孩子不能成才,所以他成不了才。”
父母是天生的催眠大师,你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如果我们一直通过言行给孩子暗示“你不行”、“你很糟糕”,那么这个孩子长大了,有很大的几率活成你口中那个“又笨又蠢”的人,变得自卑。
而若家长相信孩子,认为孩子一定会有出息,那么这个孩子长大后必然大有作为。
马伊琍从小就被父母信任。中学老师怀疑她早恋,但是她的父亲相信她不会做这种事——“我女儿我最了解她”。
因为父母的爱和信任,马伊琍活成了如今独立坚强的模样。
邹奇奇站在孩子的角度告诉大人们:“我们喜欢挑战,但他人给予的期望值很低的时候,相信我,我们的意志会消沉。”
所以,看到孩子不熟练地拿着勺子把饭舀得到处都是的时候,我们其实没有必要急着把饭和勺子抢过来,自己喂TA,而是选择相信孩子,让孩子自个慢慢地熟练起来。
同理,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别老是盯着他们,这会给他们一种暗示,让他们觉得自己干不好这事,所以才会被盯着。
请记住,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有能力,要相信他们。
04
请给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邹奇奇6岁时,她的妈妈给她买了台笔记本电脑,她在那里写了三百多个小故事,后来,她还想着要出版,于是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母。
换做是我们,不少人大概会觉得她异想天开,有的或许会用“你长大了再说”推脱。而邹奇奇的父母不是这样,他们十分支持她,就算被出版社拒绝了,依然没有放弃,最后找了一家愿意给她一个机会的出版社,出版了那本《飞扬的手指》,被上百所学校借鉴。
很多时候,孩子只是需要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TA就能从一粒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某日中午,一名4岁的男孩趁着父亲不在家,溜进书房,拿起毛笔,在墙上画了个小人。
白花花的墙,就这么多了一滩墨水。
男孩见父亲还没回来,顾不上被发现后可能的训斥,在墙上继续自己的涂鸦。他没发现,父亲早已站在门外,他做的事都被父亲看到了。然而,父亲没有责怪男孩,反倒给他买了块小黑板,这块黑板后来成了男孩抒发情感的小世界。
这是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的童年经历。
所以,看到孩子在墙上涂鸦,先别急着教训他们,而是给他们一个尝试的机会,否则你或许就把孩子的画家天赋给磨灭了。
“这个世界需要新的领袖、新的想法,孩子需要机会来引领世界并获得成功。你们是否准备好促成这一切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