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古典长篇小说中的“四大名著”。“四大名著”是约定俗成的说法,这种说法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四大名著”的前身是“四大奇书”。奇书的说法最先由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提出。这四书分别是《史记》《庄子》《水浒传》《西厢记》。《史记》是史学著作,《庄子》是道家经典,《水浒传》《西厢记》则属于通俗文学。显而易见,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
王世贞之后是冯梦龙。冯梦龙也提出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四大奇书”的说法。冯梦龙所列的“四大奇书”分别是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都属于通俗小说,划分更为科学。
事实上,经过南宋时期说话艺术的发展,到了明代人们便高度认可小说的文学价值。姑苏笑花主人就认为:“元施、罗二公,大畅斯道;《水浒》、《三国》,奇奇正正,河汉无极。”
冯梦龙“四大奇书”的说法得到了清代文学家李渔的支持。李渔说:“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由于李渔的认可,“四大奇书”的说法广为流传。
可见,明末清初“四大奇书”之说已经趋于成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金瓶梅》有性的描写,被视为不合时宜的世情小说,只在上层社会流传。到了乾隆中期,另一本奇书《红楼梦》横空出世。当时,清政府屡屡下达法令,禁止《金瓶梅》流传。一般认为,《红楼梦》脱胎于《金瓶梅》,便代替它广为流传起来。当然,《红楼梦》本身的文学价值也很高,并不仅仅是替代作用。
到了后来,有人说是建国后,一些出版商将“四大奇书”合并出版,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四大名著。
历史上除了“四大奇书”之外,还有很多说法,如“六大才子书”(一庄、二骚、三史、四杜、五水浒、六西厢),又如七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才子书注重本书价值和阅读对象,“七大名著”为何变成了“四大名著”呢?
《金瓶梅》我们刚才说了,有争议便罢了,而且并非能够雅俗共赏,尤其是遭禁后,逐步被淘汰出局;《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本身也非常优秀,由于思想并不被统治者所认同,更重要的是,在后来人们出书已有“四大之说”,而且这两部作品也没能在同一时期和同一系列当中出现,这就给同时传播造成了障碍。
其实,无论“四大名著”,还是“六代才子书”,抑或是“七大名著”,既是后人的一种概括,也是对书本身内容及传播价值的认可。放在古代文学的瀚海中,他们的价值都是无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