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沉迷做一件事,停止一段时间后就很难进入状态?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哎,我最近忙得不可开交,连追剧的时间都没有了。" 或者 "我那本小说才读到一半,现在再拿起来,感觉完全找不到之前的感觉了。"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一旦沉迷于某件事情,一旦被迫中断,再想回到那种状态就变得异常困难呢?
其实,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流状态"(Flow State),它是由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1975年首次提出的。流状态是一种完全沉浸在某项活动中,以至于外界干扰和时间感都消失的状态。当你处于这种状态时,你会感到极度的快乐和满足。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曾体验过这种状态。比如,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据说他在思考相对论的时候,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又或者,伟大的画家文森特·梵高,在创作《星夜》时,他完全沉浸在那片璀璨的星空之中,以至于外界的一切都变得不重要了。17世纪的时候,欧洲的科学家们对光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就是其中之一。他对光学的研究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实验室里。然而,当惠更斯因为家庭原因不得不暂停研究时,他发现自己很难再次进入之前那种专注的状态。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慢慢调整过来,重新投入到光学研究中。
那么,为什么一旦我们从这种状态中抽离出来,再想进入就会变得如此困难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的是,流状态并不是一种可以随意进入和退出的状态。它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比如高度的专注、对活动的热爱以及对结果的期待等。
当我们被迫中断时,这些条件往往会被打破。比如,你可能因为工作或家庭的紧急事务而不得不暂时放下手头的事情。当你再次尝试回到之前的状态时,你会发现自己很难重新建立起那种专注和热情。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需要时间来重新调整和适应。
此外,中断还会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惯性"。当我们习惯了某种节奏或模式后,突然的改变会让我们感到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感会让我们更加难以重新进入之前的状态。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回到那种状态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我们可以尝试创造一个有利于进入流状态的环境。比如,保持工作空间的整洁、减少干扰、设定明确的目标等。其次,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技巧来提高自己的专注力,比如冥想、深呼吸或者短暂的休息。
还有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可以帮助我们逐步建立起信心和动力,让我们更容易地回到之前的状态。
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进入流状态并不容易,但它带给我们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所以,即使遇到困难,也请不要放弃。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够重新找回那种状态。
好了,今天就先聊到这里,谢谢大家的聆听。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如果你有任何想法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一一回复。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