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年轻人的衣柜颇有一种金角大王的紫金葫芦的功能,再多的衣服也装得下。每逢换季,少不了增添几件新衣。在年轻人的观念里,穿新衣服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会觉得别人今天穿了新衣服是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发生。只要自己愿意,一年365天都能不带重样的。
然而,有部分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老人可不这么想。他们认为,衣服最大的用处是融入集体,而不是装扮自己,标榜个性。当他们想要买件新衣服是,会先为自己找个集体性的、社会层面的理由,绝对不能是因为自己喜欢所以就买了。
王小伟老师在《日常的深处:日用之物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一书中就举了这么一个例子。2001年的一天,他母亲的一位女性朋友穿了一件羊皮大衣,结果她的朋友们都关心地问她出了什么事,几乎没人注意到她的新衣服好不好看。她被问急了,只好说是因为中国申奥成功,值得买一件新衣服庆祝一下。
过去,对于一些老人家一件衣服穿十几年,补丁打了又打,就是舍不得扔这事,我会认为是经济条件窘迫所致,买不起新衣服。但我又发现许多生活条件还不错的老人,也是常年穿着那么几件衣物,我又认为他们是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对新衣服没有追求。现在我明白了,更可能的情况是,这件衣物对于他们来说有着特殊的情感。或许老人曾经穿着它见证过某个重要时刻,或许是它“纪录”了老人的辉煌事迹,或许它来自一个重要的人,或者它象征着重要的身份......它对于老人,不仅是一件衣服这么简单。它是老人与这个世界产生的一段关系,是老人极为珍视的一段回忆。
反观我们自身,是否有那么一件衣物,我们会在它身上投入情感呢。很遗憾,我一件也找不出来。即便是穿着它跑过人生第一次半马的“战袍”,我也没把它当回事,穿旧了,随时都会被新衣服取代。一段时间后,又会有更新的衣服取代新衣服。原来,我们在消费主义的洗礼下,早已泥足深陷,只能看到衣服或物件的使用价值,忽视了它与我们共同走过的那段历史。我们与物的关系的冷漠,又会不会潜移默化地造成我们与人的关系也变得冷漠呢......以后再买新衣服,或许该给自己找个非买不可的理由了。
参考阅读:
1.《日常的深处:日用之物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王小伟,中信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