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书讲的是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但对于同是语言学科的英语来说,也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因为语文的整本书阅读,提出得更早,研究得要更透彻,无论是从深度或广度来说,都是英语教学不能比肩的。
在进入整本书阅读之前,首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建设工作。
作者邓彤老师在书中提到,学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因为它是名著就望而却步。以为不了解这本书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或者缺乏经济,哲学等等方面的知识,就无法欣赏、阅读这本书。同理,也不要因为它是一本稍微厚点的英文书而心生畏惧。
读懂多少是多少。边读边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边熟悉作者和书中的社会背景。读的书越多,理解力就越好,所以一开始不要害怕,能读多少读多少,之后渐渐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邓老师给我们算了一笔账:
按中等程度的读者,读一本普通的书,大约每分钟可以阅读300个字,一天15分钟就能够阅读4500字,一周七天就能够阅读31500字,一个月就是126000字,一年阅读量就达到150万字。按每本书平均十万字计算,只要每天坚持阅读15分钟,一年至少可以阅读15本书,中学六年学生将阅读近百本书。
聚沙成塔,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当学生有信心开始整本书阅读后,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爱好、习惯、需求和能力。他们曾经看过什么书,对那些书有兴趣,对哪些部分感到困难,了解这些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确定好材料之后,就可以正式进入阅读。但学生的课外时间有限,要长期,大规模的开展整本书阅读,仅仅靠一腔热情可不够。它不仅基于学生的读,也仰赖于教师的教。教什么呢?邓老师给出了重点:阅读策略,阅读方法的指导。
作者是以自己的课堂实录--《红楼梦》 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子,来向我们介绍如何开展整本书导读,并提供了高级版和初级版两个不同版本的导读实录。
两个版本的实录中,他都选择了"宝玉挨打"这一章节,因为这件事是全书结构的重要关节点,理解好这章,学生就会对整本书的情节,笔法和主题有更深层的把握。
在初级版中,第一步,老师借用前人对这一章的概括:山雨欲来,惊涛拍岸,余韵袅袅,来帮助学生梳理情节。询问学生这三个词分别是什么意思,在书中对应的情节是什么。
第二,品语言。
请学生合上书,在括号内填入他们认为最适合的词语,通过对比,品出原词语的精确,形象,和趣味。
最后,要求学生点评文中的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段插曲,一段对话等等。首先要指出自己点评的内容,然后为点评拟一个小标题,最后简要说明自己的理由。
而高级版中,除了分析更细致,详细,深入以外,还增加了相关文本比较。比如播放同剧情的越剧,让学生比较影视作品与小说文本有何不同。
这样的步骤走下来,老师的循循善诱,别说当堂的学生,就是看书的我,也觉得受益匪浅,仿佛自己对整本书又多了一层理解。
自己看书,顶多只能感受书中人物表层的情感,但通过老师的指导,有方向的思考,就会把以前看不到东西挖掘出来。所以说,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邓老师说,整本书阅读的第一目标,是培育学生"细读"全书的能力。他指出,"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对字义、词汇、句式、段落、结构等言语形式极度漠视。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这刚好和英语相反。英语对字义、词汇、句式的过度关注,让人感到仿佛学英语就是学单词。
而这里强调的"细读",并不仅仅是着眼于词、句,更是语句的排列、段落的顺序、全文的叙述。不仅仅是我们英语课上的对某个单词用法归纳,而是在细微之处品出书中人物情感或事物的逻辑。
第二个要引导学生的就是书本的文体特征。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角度,他希望读者看到什么和怎么看?促成事情发展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安排事件的先后顺序?
之前参加过一次整本书阅读的培训,老师说可以用一个月的时间阅读一本书,每个星期开展一节指导课,每节课设立不同的专题,比如第一节课, 厘清情节和人物关系。第二节书中的用词用句。第三节文本结构、特征。最后一节总结加点评。想来与这本书的操作也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