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这本说的过程中,第一感觉有些混乱。这种混乱是对内容链接的混乱,是对思路框架的混乱,是整合的混乱。
但是越往后面听,越觉得熟悉,感到是在重温曾经的经历。
首先本书中提到了依赖性人格—独立性人格—互赖型人格,这让我仿佛回到了精神分析的世界里,想到了曾奇峰老师和张海音老师讲的7种核心冲突——个体化(独立)VS依赖、照顾Vs自给自足、服从VS控制、内疚感(自我中心—亲社会行为)、俄狄浦斯期冲突、自我价值VS客体价值、身份冲突(文化认同、性别认同等),其中个体化与依赖型人格的特征分为:1、主动性依赖—— 过度推开,我谁都不需要,生命的全部方面都为了独立自主,压抑自己,其实有强烈的依赖别人的需要,害怕自己陷入拔不出来。2、被动型依赖——不惜一切努力与他人建立非常亲密和安全的关系,直接认怂,就是离不开你,恐惧和客体的丧失,分离与孤独的威胁感。
也就是说,为了防止自己被抛弃,先下手为强,拒绝他人的靠近,表现自己的独立性,过度的防御,说明内心极度渴望被关注,想要依赖,但是知道自己无人可以依靠,就让自己保持坚强、独立的样子,压抑内心真实的需求,也就是让自己变的越来越独立。而与之相反的就是过度依赖,为了与其他人建立联系,链接,可以委屈自己,极度忍耐,总想刻意的维护一段关系,害怕客体的突然离开,无法承受分离的痛苦和孤独的苦闷,会让人感觉没有我就活不了的感觉,激发客体的无所不能感,总想要帮助依赖者。
这种关系可以在感情生活中和家庭生活中非常常见,在感情生活中,依赖的一方总是通过对另一半的黏性来控制对方,激发对方无所不能的优越感,让另一半感觉到没有自己,依赖者就会遇到很多麻烦,好像自己什么都不会干,有种手脚笨笨的感觉,但这也只是为了控制另一半,让另一半围着自己转。
这有点儿像婴儿期,小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模式,由于婴儿离开母亲,婴儿就无法生存下去,因此,我们也能看到有婴儿的地方,必然会有母亲,而婴儿就是通过依赖控制母亲,让母亲围着自己转。
而互赖型人格,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协作,是一个互帮互助的过程,也是一种借力的过程。无论是依赖者还是独立者,都不在极端的过度依赖与独立,而是适度的依赖,同时又保留自己原有的独立性,既相互依赖,又防止被吞噬。
其次,本书中还提到了人的思维定势,强调人应该具有转换思维的能力。思维定势,让我想到了认知行为疗法中的一个概念,自动化思维,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存在惯性思维,例如,当听到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部分人的惯性思维就是联想到糟糕的一面,引发出负面的情绪,产生消极的内心感受,呈现出一个不好的结果。而如果我们在听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能够把事情和情绪分开,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件事情让自己感受不舒心,想要逃避,是因为自己正好心情不好还是被这件事引发了不好的感受,情绪是因自己产生的,还是被勾引出来的,这一点是格外重要的。这就是转化思维的过程。
除此之外,书中对于具体的行为层面的指导建议,提到了华生的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认为人们的行为由外界刺激决定(刺激—反应)。作者认为人们在接收到刺激的时候,是可以根据选择的不同来改变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在刺激与反应之间,还有一个选择;而我更倾向于用核心信念的角度解释,不同的核心信念会导致不同的信念、理想价值、思维观念等的差异,而核心信念但我形成是基于我们在幼小时把父母、老师、重要他人的行为、态度、观念、价值观等的模仿与内化,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信念。
模仿则指的是榜样的力量,就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学习,将榜样的行为内化成了自己的。这就是班杜拉提出的社会观察理论。
不仅如此,书中还提到了关于倾听的能力,好的倾听不仅要听语言部分和非语言部分的不一致,还要倾听情绪情感的变化,即听清、注意、理解和记住。
本书中还有其他的很多内容没有涵盖其中,例如,1、移情式的共情,通过感知对方的感受来觉知自己的状态,体验对方的感受,即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的痛,悲伤着你的悲伤——共情;2、积极主动,把选择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文中提到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体系。如果你对本书产生好奇,可以找来这本书,不妨亲自读读,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我是李赛,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也是一名跆拳道教练,还是一位总结达人,阿蔡老师赠予我一个称呼:“总结达人”,我希望自己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链接更多的人。
阿蔡老师,本名蔡洪峰,80后互联网老兵,激情满满、斗志昂扬、勇于探索的创业者, 兼具理论高度和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中国式创业培训最佳实践探索者,互联网O2O领域专家。现在致力于帮扶0到5年的创业者(创业五年内)更好的创业,提供成功率。帮助企业家、创业者打造个人IP。创业要发财,就来找阿蔡。有才者更有财,近我者富。大家可以自行百度:阿蔡老师或者阿蔡老师蔡洪峰,看看有什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