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时代,越觉得人更需要三种稀缺的能力:认知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作为成年人,你有没有经常记不住事情,又或者是大脑被装的满满的,每天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学习,不在状态呢?
如果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时,今天来给大家分享一本好书,在这个网络信息保障的时代,帮你解决困惑,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二大脑。
他是大数据思想家,科技作家,对大数据有特别深入的研究,他就是本书作者涂子沛。
书中通过作者的个人经历、经验和敏锐的判断,站在科技和时代的前沿给出了一个清晰的答案。
第一是:记忆
首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第二大脑?书中说它是“数字的记忆体”。作用是辅助人脑,补充和延伸,而不是取代。就好像一对互相匹配的男女、丈夫和妻子、左手和右手。它们支撑合作,承担不同的功能。
记忆力也是这样。人脑的记忆有限,负荷也有限。技术无限延伸了记忆的职能。如马歇尔·麦克卢汉说的那样,媒体和技术是人的延伸。望远镜延伸了眼睛,汽车延伸了双腿,电灯延伸了日光,而第二大脑延伸了记忆。
第二是:思考
记得刚开始学会开车时,导航普及很少,出门全凭对路的记忆,现在进入5G时代,人越来越多的借助于智能化的东西,“从前车马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人”。书信来往的年代已经被微信代替,学习某样东西时,各种APP上遍地都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深度思考的能力。
身体和意识是有记忆的,当不断靠外在条件代替个体自身的功能时,不仅是缺乏情感交流还会遗忘,遗忘就像学会了走路,却失去了大地一样可怕。
人来世间一趟,如浮尘泡影,我们需要抗拒的未必是遗忘。和记忆同等重要的,是我们的自律醒悟,是我们活得有趣,是我们在当下对他人有益多过有害,目标明确向着标杆奔跑的一生。
第三是:想法和改变
一念起,一念灭,头脑中的想法就像天空,没有形状,四处游走,做起事来的时候很少能聚焦,更谈不上深度思考了,所以现阶段的人常常为了无法集中精力身感苦恼。
关照你的“起心动念”,管理自己的想法,生活在大数据时代,借助于脑机协作,记录每个想法的具体内容,坚持21天养成习惯,在完成的过程中体验把想法转化为行动力,产生结果的喜悦感。人生因此会更加高效,幸福感也就更强。
人活一世,如何留下曾经的一撇,是用钱衡量的吗,那些至今的一定不是金钱,一定是通过记录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内容,是信息,是曾经的生活写照。就如曾国藩那样,生前给家族中的人写的书信、留的日记,都是丰富的精神财富。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科技创新的今天,这本书带来全新的认知和世界,专注能力提升的同时,建议抽空看看这本书,在受益中达到另一个人生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