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幸运参加了这次省基础教研室组织的心理剧展播活动,在两天的学习中,我被带领着领略了全新的校园心理剧世界。
以往拍摄校园心理剧过程中感受到的疑难:
1.在剧本创作和拍摄过程中,不知道如何使用心理技术。如果不使用用心理技术,感觉和小品等形式一致,突出不了校园心理剧的特点。
2.校园心理剧的拍摄和演出形式可以是微电影,舞台剧,或是微电影和舞台剧的结合,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哪种呈现更好?
3.优秀的校园心理剧有哪些特点?校园心理剧的评选参照的主要标准有哪些?
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聆听了专家的讲座,观看了优秀的心理剧,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勇敢进行了提问。
收获1:优秀校园心理剧的选材一定要紧贴实际生活,真实才能击中心灵,引发共鸣感。很多老师分享中都提到心理剧由学生自创自编自演后的育人功能发挥更好。
收获2:优秀校园心理剧重点是呈现解决问题和心理转变的过程,甚至在呈现问题的时候同时在解决问题,大学的校园心理剧表现更加明显。
收获3:通过亲身体验编排和演出,感受到了心理剧助人自助的魅力。我们小组在实践环节得到的是围绕“教师的上下级关系”来编排一个心理剧。机缘巧合我被抽中演出主角,在演出后观看表演视频,对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处事方式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反思。
收获4:舞台上的表现不要局限于单一的语言表达,多使用音乐、非言语信息、舞蹈等形式使得舞台效果更优。在这次展播的心理剧中主要有两种音乐渲染方式,一种是在高潮部分使用,一种是全部背景使用(微电影中较多)。
收获5:心理技术的使用主要有旁白、独白、替身、角色互换、镜像、雕塑、同伴互助等,艺术性表达如绘画、舞蹈、歌唱等加入后效果好。这就要夯实心理学理论基础、戏剧基本功或是求助强力外援。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技术都是为内容和目标服务的,以情动人是最高的境界。让我回想到今年拍摄的心理剧虽然只用了最简单的空椅子技术,但是排演过程中学生和我几次落泪,最后剧目完成时,大家都被深深感染,如同心找到一个着陆点那般温暖。
收获6:细节的处理。如字幕、点评人员的层次、剧目的时长、点题语言的表达、远近景的切换、背景课件等。一部好的校园心理剧一定是细节处理相对完美的剧目。
收获7:心理剧中主题的升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跟时代热点和教育发展方向,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这样的高大上也非常需要。
每一次学习都是一次成长,张琳主任的讲话、史老师的点评、刘教授的点拨、管城区教研员和其他优秀教师的分享让我在专业学习之外感受了智者的引领,脱困于狭窄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