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到《心理学通识》。又到了周五的答疑时间。
这周的学习主题是归因,也就是一件事发生了,我们要把它归于一种什么样的原因。我们先来看两个跟归因方式有关的问题。
课程里说,婚姻中两个人都外部归因,会陷入无休止的争执。但我老婆常用外部归因,我用内部归因,我感受到的责任和压力就会增加,我感觉很不舒服。我认为,这种时候,无论使用内部还是外部归因自己都不舒服。想改变这种状态,是不是只能靠伴侣呢?
我试着理解一下你说的场景:你的伴侣经常用外部归因,也就是说,生活中发生问题的时候,她倾向于认为问题出在你身上。这时候,你发现自己怎么做都不对:如果你认同她,相当于承认了自己有问题;但如果你不同意,说问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你们说不定又会吵一架。也许在你看来,本来没什么大事,都是因为伴侣的归因方式不对,把责任推到你身上,才导致了你们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
但我想提醒你,当你这么想的时候你正在使用外部归因。你把夫妻之间的冲突归因为“我老婆的思维方式导致的”。那结论就是,除非她愿意主动改变,否则你永远都没法解决这个问题。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你也可以使用内部归因,把解决问题的钥匙握在自己手里。请注意,内部归因并不是说,你在这件事里有什么错。而是说,假如对方习惯了在不顺心的时候抱怨几句,你是不是只能在受委屈和吵架之间二选一?最终只能以不开心收场?显然不是,你还有很多其他应对的办法。
我举个例子,五一假期第一天,我在机场见到了一对夫妻,当天因为下暴雨,很多航班延误。妻子一直在说:“我说坐高铁吧,你非要坐飞机。要是坐火车现在都快到了。现在呢,咱们还不知道要等多久。”你猜这个丈夫怎么说?他慢吞吞地说:“你这么坐着是不是不得劲?我给你捏捏肩。”你看,他既没有同意妻子的归因,也没有反驳,而是直接用行动先去安抚妻子的情绪。这么按摩了一会儿,妻子的气也就消下去了,两个人就开始商量:如果今天晚上飞不了,明天到了目的地,要怎么调整行程。他们开始应对这件事之后,自然也就不再去计较,到底是谁的责任了。
所以,无论你的伴侣怎么归因,你始终都有选择权。那就是,你要把接下来的对话变成一个找原因、找责任的批判大会?还是化解掉负面情绪之后往前看,设法解决问题?在这段对话的走向上,你有很大的决定权。你愿意这样想吗?
我总是从一个人的行为中分析出负面的内部因素,往往是他的性格特点,以至于我不愿意和他做朋友。比如,我有一个工作伙伴,在事业上被我们赶超之后,会在背后说我们的是非。虽然这可以用外部归因理解,是他的处境导致了嫉妒情绪的产生。但我仍然认为,他是一个“有心眼”的人。我无法接受他的性格,可如果我排斥所有跟我性格不同的人,对建立关系和工作就会有负面作用。我要怎么样处理这种内心的冲突?
你说的这种情况,就是我们课程中讲过的基本归因错误。不是说你的归因错了,而是你在分析别人行为的时候,存在这种倾向,更容易看到他这个“人”的问题。你看,这个工作伙伴的行为可以从外部因素理解,也可以用个人特质解释。而你选择了后者。那是不是必须要改变这种归因偏差呢?我倒觉得不一定。虽然它确实会筛选掉一些朋友,但同时也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避免在同一个人身上反复受挫。上过一次当,你就把它看成对方的人格问题,不再给他第二次伤害你的机会。这就是基本归因错误的好处。就拿你说的这个人举例:你认为他有性格问题,估计他未来还会做出让你不舒服的事,那么你当然可以选择不再跟他合作,这是一个理性的判断。但我猜,你担心的是:会不会有些人的性格本来没什么问题,只是因为你做出了错误的归因,把他当成了一个有问题的人加以排斥,从而损失了一些本可以健康发展的关系?确实,基本归因错误会带来这种“误伤”。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增加一点内心的弹性。什么意思呢?
对于重要的伙伴,你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多给他几次机会。就像老话说的“事不过三”,我觉得就很有道理。他做出了让你失望的行为,别着急,前三次,你都可以解释成外部环境因素。如果超过三次,他还是屡犯不改,你再把它解释成这个人自身的问题,出错的概率就比较小了。
接下来是两个跟原生家庭有关的问题。
我有点困惑,原生家庭决定了人长大之后的心理,这难道不是一个事实吗?那些小时候生活在幸福家庭里的人,就是比受过伤害的人更健全,更阳光啊。把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看成是一个人自己的选择,这是不是在为原生家庭开脱呢?
这个问题包含了两个层面,我们一个一个回答。
第一个层面是,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究竟是事实,还是一种思考方式?我给你一个明确的说法:它既是事实也是一种思考方式。
而且从思考方式发展到事实,只需要一次自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倾向于用决定论的思考方式认为现实已经被过去的事情决定了,你就会证明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是难以撼动的。反过来,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改写人生,那么虽然过去的事无法改变,将来你也可以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所以,相信决定论的,就会拥有决定论的事实;相信自主选择的,事实上也会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第二个层面,我觉得你想问的是,如果否认了原生家庭带给人的负面影响,是不是在给那些犯过错误的父母找借口?换句话说,那些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伤害的人,如果有一个理论告诉你说,这些伤害不足以影响人的一生,会不会就让受害者失去了愤怒的理由?我的答案是,你可以保持愤怒,但愤怒是为你曾经受到过不公正的对待,我们不一定非要拿出“它会影响我的一生”,来作为愤怒的依据。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就好像必须要终身保持一个痛苦的、无力的受害者身份,才有愤怒的权利,这样太辛苦了。
如果有这种想法的同学,我建议你做一个思维练习:先想象一下,假如你有能力改变自己的人生,你可不可以在生活变好之后,还理直气壮地说出:“我对过去受到的伤害,仍然选择不原谅。”你必须学会让自己保留愤怒的权利,才能更自由地让自己变好。而不是去顾虑:我变好了,是不是在为原生家庭的伤害开脱?
总之,你既有愤怒的权利,也有变好的自由,两者并不矛盾。
李老师,我很认同你说的,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只是一种选择,人生最重要的是“向前看,别回头”。但很多人会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他们觉得我这样想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您怎么看呢?应该怎么说服他们?
坦白说,我刚开始做心理咨询师的时候,犯过跟你一样的错误:总试图用自己的观念去改变其他人。现在我觉得:如果他们坚持自己的想法,一定有他们的道理。
每个人都有选择归因方式的自由。所以,当我们试图说服别人,你可以从一种更积极的角度归因,言下之意就是:“你现在的想法不够好”。对别人来讲,这非但不能带来帮助,甚至是一种冒犯。所以我首先建议你,尊重一个人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如果你有一些经验,假如你过去经历了一些痛苦,当你选择用内部归因的方式“向前看”,帮助自己找到了一种更积极更有力量的人生,你可以向别人分享。但是你要加上一句:“这只是我个人的思考,分享给你作为一种参考。它对你不一定适用。你要选择更适合你的想法。”
最后,我再回答一个跟内驱力有关的问题。
我的女儿今年初一,我一直想培养她的内驱力,可是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 AI 热潮之后,她会抱怨:我们现在所学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没有用的,都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轻而易举做到的。其实她自己也知道,现在所学的知识是对将来能力的积累。但每当作业过多,或者是经过努力,排名无法明显提高之后,她的内驱力就会下降。有什么方法能让初中阶段的小朋友内驱力不断保持或增强吗?
这不光对家长来说是一个有代表性的问题,管理者、老师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那就是:别人没有内驱力,我看着很着急,我要怎么帮他培养?我的回答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内驱力是自己的,别人无法替代。你能做的,是帮他更好地了解自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回到你的问题,如果女儿抱怨所学的东西会被 A 取代,你就要先跟她聊聊 AI。也许她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在 A 时代哪些知识更有价值。这就是她的内驱力。这时候,如果给她提供一些跟 AI 有关的课程,她一定会学得很带劲。但我们大人也许会想,AI 什么的还是言之过早,当务之急,还是要把学校教的内容学好,那才是有用的。但那是你希望她做的事,所谓内驱力,就是她内心真正的热情,这不以他人的愿望为转移。所以说,激发内驱其实不难,因为每个人总有自己感兴趣的事。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站在他们一边,认同这些事的价值?我们要帮他释放内心的渴望,而不是把我们渴望的东西灌输给他。
好,本周答疑到此结束,感谢每一位同学的提问。欢迎你继续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