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语文课堂的“亮点”在哪里,有十个主题。其中“导入的艺术”、“解词的艺术”、“低年级造句训练的艺术”、“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揭示寓意的艺术”、“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这六个主题,都用大量的案例分享了很多实用、接地气的教学方法,值得反复阅读学习。 我想谈谈“备课断想”这个主题给我的感悟。 备课要怎么备?备什么? 刚入职的几年,不会深入去思考备课。总是“拿来主义”:提前去找课件,跟着课件思路捋一捋上课流程。对于课件中设计的课文问题并不会过多去研究是否符合本班学情,在课堂上如果碰到学生不按照预想答案回答,只会换人回答。 后来,听了很多课,知道备课的重要性,就会在课前去找同一节课,不同名师示范来做对比,再自行根据本班的情况修改课件。 发现,确实比之前的直接“拿来主义”要好一点点。但还是不能激发全部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们对学语文总感觉有些提不起劲。 今天读了于老师的书,有一种醍醐灌顶的劲儿。书中摘抄:“备课先备读,课文读懂了,读出味来了,教学方法也就随之有了”“吃透教材和学生”1备课先备读,朗读非常重要。 于老师说,不同类型的课文,朗读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散文要读得有意境,诗歌要读得有韵味,童话、寓言要读得有情趣,说明文要读明白,人物对话要读“活”,标点符号也要读出来。但是朗读,就要老师自己对课文先有充分认识,并练好不同类型课文的朗读,这应该是老师的基本功,都是可以练出来的,关键在于行动。只有老师真正读懂课文,才能教会学生怎么去读,去悟,去理解。2备课备人 这个“人”,当然是学生,是全体学生。所以在课前要知道:通过一节课学习,学生有什么收获,做到“一课一得”。最让我感触深的是,一定要备能力偏下的学生,哪些问题适合他们?他们能回答到什么程度?能掌握多少?之前很少去关注能力偏下的学生,觉得问题大部分能回答就是懂了,真是惭愧。这也给我指明了这个暑假备课的方向。“文贵自得”,要让所有学生自己去读中感悟,理解,他们才会学有所获。3备自己的“本领” 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是什么?当然是“听说读写”的能力。倘若我们自己的字写不好,又不会写作,怎能教会学生?在备课时,一定要把这些“本领”也备备。我深知要把自己的“一桶水”装满些,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这方面我一直在学习,备课时,我也会先把要写的字在小黑板练练,作文常常自己写写开头结尾,自己读读课文……但看了于老师的书,发现我差远了,还没有拿出很多时间去练习“看家本领”。书写,朗读,写作等,要在这个暑假有所提升。 我想,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只要踏上改变的路,并坚持,哪怕慢一点也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