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一直在读《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书里面的许多内容对我是有触动和震撼的,现将这些予以分享。
一、我们之所以患上种种心理疾病,多数情况下都是先在家中受了伤,家常被我们用最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成玫瑰色的港湾,甚至天堂。但实际上家既是爱的最主要传递者,也是恨的最主要传递者。
二、人格的形成:
孩子6岁前的父母或其他主要抚养者的行会被孩子内化成内在的父母。而孩子自己的形象,则会被内化为内在的小孩。所谓的人格就是内在的父母与内在小孩的关系模式。
三、包办型溺爱培养出来的孩子,尊重父母,尊重别人,也尊重法律和社会伦理,他们只是丧失了自我;但相反,放纵性溺爱会培养出他人的地狱和社会的敌人,在放纵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心中只有自己,他们不尊重父母,轻视别人,也不重视法律和伦理,他们的思想肆意而为。
四、溺爱的父母将自己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的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的满足自己。所以,这也是父母的自恋。
五、网络成瘾的孩子起码在心理机能上基本上是正常的,很多有网瘾的孩子要么是家里没有温暖,要么是父母给的压力太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家已经成了他们的监狱,所谓的网瘾不过是他们从一个糟糕的监狱逃到另一个糟糕程度相较轻的监狱而已。
六、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的。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智慧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趁孩子自然的想倾听时才给他们讲道理。
七、突破一点,改变预言;有点到面,逐步突破。会学习还要会考试:
火车质量再好,也只有在火车轨道上才能跑得快。在公路上它就跑不动。你知识掌握的再好,也只有走上考试轨道才能取得好成绩,上不了这个轨道,你知识掌握再好,也拿不到好成绩。
八、不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考试,要站在考官的角度上看考试。换位思考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出题?那么敌视的心态就会消失。
九、一个人现实的人际关系是它的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看法,情感和行为,部分是被这个人教会的。每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发展出了一整套保护自己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是成熟的强大的,也可以说是不成熟的脆弱的。整个精神分析学说可以概括为这三句话。
十、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它的内在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客体关系指的是心理中内化的与重要亲人的关系,我是主题,而重要的亲人是客题体,这个关系被称为客体关系。
十一、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比较高的人喜欢早于自己相似的恋人,而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一致程度较低的人喜欢遭遇自己相异的恋人。可以说我们找恋人都是在找自己的理想自我。
十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勒说:自我实现是我们的最高需要,同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的罗杰斯则说,我们的生命的过程,其实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