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讨好型人格而言,每一次和别人近距离的相处,都是无声的折磨。”
01 讨好型人格的日常
在家讨好父母。他以为自己只是孝顺父母,忽略了那些内心深处酸涩的感受,不愿深想。
在学校讨好同学,朋友。他以为自己只是珍惜友谊,忽略了心中想远离所谓朋友的冲动和经常泛起的自我厌恶。
他天真地觉得,这一切是因为自己还小,不会处理关系,等上班了就不这样了。
他终于等到自己工作了。
可是,他无力地发现,在工作中也一样。他重复着曾经的模式,无意识的讨好同事和上司。
这次他清楚地发现了问题不在外部,而在于自己。
他发现了问题,那个他一直能感觉到,却讳疾忌医的问题。-----不论和任何人相处,最后委屈的一定是自己。
讨好型人格总寄希望于下一次,换个环境,换个对象。但哪怕换个环境,换个对象,不多久他又会宿命般体会到从前的一切。
有时候甚至不是别人刻意地刁难和主动言明让他委屈一下,只是别人蹙了下眉头,他立马就照着对方的心意行事,生怕引起更大的不悦和难堪。
讨好便是根据对方的脸色决定自己该怎么行事。
02 讨好型人格改善5步
如果想要改变,可以用下列行为来反向改变,用行倒逼思进行改变:
第一,学会如何在不看对方脸的情况下完成沟通。把聚焦于别人面部的目光,轻轻落到其他地方,比如眼前的桌子,水杯,电脑屏幕等等。
第二,学会让眼神放松,不传递情绪,处于一种中性状态。
第三,锻炼身体,增加对身体的自信度。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让我们在恐惧时不至于完全成为一个胆小鬼,不敢做事。
讨好型人格的背后是深藏的恐惧,一切的恐惧最终都落脚在对死亡的害怕。
好的身体素质,会让自己有自信在随机的暴力冲突中胜出,这是最原始的自信来源,也是最原始的生存能力。
第四,物理上,尽量降低和相处起来不舒服对象的接触频率,且不要担心被别人察觉。
比如一起吃饭的饭搭子,但他总令你不舒服,那么,可以约吃饭接受两次,拒绝四次。
拒绝的时候不用苦大仇深,也不用费力解释,就说自己想一个人待会儿。
这是对自己尊重的表达,也是侧面告诉别人,你也有自己的边界。
如果对方真的想和你做朋友,他会调整自己。等他调整了,你当然也可以重新接纳对方。
第五,在日常生活中彻底地贯彻个人意志,哪怕就一次。只要做成一次,以后就能做成很多次。
什么叫贯彻个人意志,举个例子:大家伙一起吃饭,你想点一盘青菜烧豆腐。
小张说自己不爱吃豆腐,软塌塌。小李说自己不爱吃青菜,没味道。
那你点还是不点呢?贯彻个人意志就是:笑一笑,说你们不爱吃啊,哈哈,正好我一个人包了,点它。
说完照例不要看别人的表情,心中默默对自己说尊重自己。
如果有人说你怎么这么自私,恭喜你,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矫枉必须过正。
就暂时带着自私的帽子活着,直到你烦了它为止。
那个时候,你会找到自己的平衡。(建议在弱关系下进行,弱关系就是这个关系假如真的崩了,不影响大局的关系)
这个例子有点偏,因为有些人比较包容,觉得大家一起吃,点个大家都爱吃的不是更好嘛,如果不在意那当然更好。
我指的是在意,那天就想吃那盘青菜烧豆腐,但大家一说,就不敢点了的群体。
03 结语
这次和大家分享的主要是方法。
很多心理学方面的文章,会分析讨好型人格的成因。
一般会强调从心理层面的调整和改变。
这当然没有错。
只是心里层面上的调整和建设,在迅速来临的现实面前,容易失效。
就比如你说自己一定拒绝,一定尊重自己。可是当你看到对方生气的脸时,肌肉记忆让你又一次不自觉讨好,事后则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厌弃。
反复几次便会丧失信心。
所以可以尝试先把行为做出来,用行为去影响思维,最终达到神经元重新连接的目的。
这样有助于搭建新的行为框架。
这次就写这么多,祝愿大家有个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