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自身的选择其实别人很难给予答案,更多的是一种指导和建议,最后的选择还是要自己做,我觉得这就要明确一个原则:自己选择,自己负责。
选择是一个大问题,也很难去详细帮别人分析。但还是可以做一些逻辑性的指导,我在万维钢老师写的《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一书中看到有一个后现代主义的逻辑觉得可以参考一下:
后现代主义的真实逻辑
这套逻辑分五步。
第一,一切知识和体验都只是主观的解释。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的视角,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你想的可能和别人想的不一样。
第二,你对世界的解释会受到你所处社会的历史文化的影响。
比如这里有棵树,在小孩看来,树是用来爬的;而在伐木工看来,树是一种木材。这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文化、见识不同。
第三,没有一个视角优于其他视角。
你不能说这棵树就是木材,小孩说爬树就是错的。孩子的视角和伐木工的视角各有各的道理,这两个视角是平等的。
第四,视角决定了“语境”,每个解释都在某个语境之下。
我们要讨论问题,得先问语境是什么。比如要讨论全球变暖,如果你的语境是科学,你想知道全球变暖到底是不是人为造成的,那你就要用科学方法判断,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但如果采用另一种视角,语境是中国会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吃亏,那就不是科学方法的问题了,而是政治问题。比如有人说全球变暖说明我们必须交易碳排放权,那你就可以说“不行”,这么做中国太吃亏了。
而两个不同语境的人争论问题就没有意义。就好像夫妻吵架,一个算经济账一个算感情账,根本说不到一块去。
从维特根斯坦以来的这一派哲学家,有一个重要洞见,那就是人的语言其实是一种非常无效的沟通工具。有太多默认的东西是不明说的,所以你很难分辨对方说这句话用的是什么语境。
第五,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同一个语境之下,不同的解释有高低优劣之分。
从上面这个逻辑来看,我觉得做选择也分这么几个逻辑步骤:
第一 要有更多的知识和体验,懂得更多视角看待选项
第二 要明确当下的所处的环境
第三 要明白每个选项的区别
第四 明确选择的目的
第五 同一个目的下,不同选择之间有优劣之分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我觉得如果这样去做选择会更好一些,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