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灯塔专业版数据,8月21日15时左右,上映第27天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票房已达42.39亿元,超过《复仇者联盟4》的42.38亿元,跻身中国票房纪录第三名。
至此,中国票房前三名纪录均为国产电影。 这三部影片,一部是反映现实(《战狼(2)》,票房56.83亿),一个面向未来(《流浪地球》,票房46.54亿),《哪吒》则是回向过去,发掘民族传统文化。更了不起的是,《哪吒》还是一部动画电影。
动画电影一向以少年儿童为主要用户。要想达到这样的票房,其影响力必须突破低幼年龄层,吸引各个年龄段的观众进电影院才有可能达到。
《哪吒》是怎样做到的呢?关键在于其颠覆性再造了哪吒的形象。
在《哪吒》中,哪吒不再是那个人们熟悉的“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的叛逆儿童形象,而是缺少父母陪伴、不被世人理解的天生魔童。他一度自暴自弃,自嘲“我是小妖怪,逍遥又自在,杀人不眨眼,吃人不放盐”。但在成长过程中,他勇于抗争命运,喊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是谁只有我自己说了算”的口号,深深打动了当代的观众。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凡是长久流传的人物形象,必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充实、更新。就哪吒来说,作为一个无中生有的神仙形象,在历史上也是经过长期的演变才达到今天的样子的。
一、哪吒源自印度佛教,到中国后形象一步步充实起来
哪吒本来是佛教的神,在印度佛教传说中,哪吒是毗沙门天王的孙子(一说儿子)。
毗沙门天王就是多闻天王,是佛教护法大神四大天王之一(就是寺庙山门内分列在两侧的那四位大神)。毗沙门天王在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等书中就已出现过。
在早期佛经中,哪吒(佛经多写作“那吒”)经常出现在咒语中,如《大方等大集经》等。不过,最初哪吒只有一个名字,没有具体的事迹与形象。
哪吒有具体事迹和形象,始自唐朝,可能是沾了父亲多闻天王的光。多闻天王信仰在唐朝兴起,据说唐明皇曾经因多闻天王的庇佑,才得以平定多次乱事,故特令供奉之。唐朝军队以多闻天王形象绘制旗帜,号曰“天王旗”,以保佑武运昌隆。
军队供奉多闻天王的传统以后一直保留了下来。如在《水浒传》中,天王堂就出现了好几次:武松在牢城营的天王堂前,举起了四五十斤的石墩;林冲被发配沧州后,一个人在牢城营内看管天王堂等等。
因为多闻天王走红,哪吒作为周边也开始显灵。唐人郑綮撰写的《开天传信记》记载,长安西明寺有个持戒律很严的和尚,名叫宣律:
“宣律···常夜后行道,临阶坠堕。忽觉有人捧其足,顾视之,乃少年也。宣遽问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之子那吒太子也。以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已久矣。”
这就是哪吒较早的显灵事迹。到了北宋,哪吒形象逐渐丰满。苏辙《栾城集》中有一首诗写哪吒: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已定磨不去。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湖挽船处。”
这里可以看出,哪吒形象是一个“狂子”而非孝子。因他不肯“拜父”,佛给了他父亲一个“塔”,作为佛的替身。哪吒拜佛塔的同时也就拜了父亲,父子间的矛盾就这样解决掉了。至于爷俩怎么闹崩的,没有交代。
南宋的释普济撰写了禅门要典《五灯会元》,在卷二记载:
“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运大法力,为父母说法。”
“析肉还母,析骨还父”,哪吒形象进一步具体。但此书关于哪吒,仅有这一句话。
二、三教合流,哪吒混迹多个圈子
到了元代,哪吒开始被纳入到道教神仙体系中。
元代道教典籍《道法会元》中有《上清马陈朱三灵官秘法》,里面哪吒是灵官马元帅的属下之一。书中的《混元六天如意大法》《金臂圆光火犀大仙正一灵官马元帅秘法》《正一灵官马帅秘法》等篇目,都提到“威烈那咤”或者“威胜那咤”,这些法术又大都与马元帅有关,因此哪吒获得了“三头九目”属性。
据记载,元杂剧中有吴昌龄《那吒太子眼睛记》,可惜失传。既然能作为戏剧上演,事迹肯定要比较充实才行。
元代又有无名氏编撰的《三教搜神大全》,其卷七说,哪吒是玉皇大帝的属下,其事迹记载较详:
“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间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妻素知夫人。生下长子军(金)吒,次木吒,师(帅)三胎。哪吒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足踏水晶殿,飞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师(帅)时七日,即能战,杀九龙。老龙无奈何而哀帝,帅知之,截于天门之下而龙死焉。不意时上帝坛,手搭如来弓箭,射死石记娘娘之子,而石记兴兵。帅取父坛降魔杵,西战而戳之。父以石记为诸魔之领袖,怒其杀之,惹诸魔之兵也。帅遂割肉刻骨还父,而抱真灵求全于世尊之侧。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为骨,藕为肉,系(丝)为胫,叶为衣而生之。授以密轮法旨,亲受‘木长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转斗。玉帝封三十员第一总领使天帅之领袖,永镇天门也。”
可见,到了元代,哪吒形象和事迹已经比较完整。他有“三头九眼八臂”,由天神投胎于托塔天王李靖妻的腹中;到东海洗澡,打死多条龙;又射死石记(就是《封神演义》的“石矶”)娘娘之子,因父亲责骂而“割肉刻骨”;世尊用荷为其还魂,成为天神。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三教融合的情况:哪吒本是道教神仙,投胎人世;愤而自杀后,由佛教世尊救他;借莲花还魂后,竟又去玉帝那里“再就业”。
三教融合到了明代就更加明确了。《西游记》一书就多次提出三教融合到主张,而且儒、释、道的神仙之间的合作,简直亲密无间:玉皇大帝不能降服孙悟空,就去西天请如来佛祖解决。
当然,在《西游记》中的哪吒,大闹东海、割肉刻骨等事迹已经成为往事,这时他已经成为天庭正式编制的“公务员”,既征讨过孙悟空,也屡次帮助孙悟空。在第八十三回,作者追述哪吒事迹:
“原来(李)天王生此子时,他左手掌上有一个‘哪’字,右手掌上有一个‘吒’字,故名哪吒。这太子三朝儿就下海净身闯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要抽筋为绦子。天王知道,恐生后患,欲杀之。哪吒奋怒,将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还了父精母血,一点灵魂,竟到西方极乐世界告佛。佛慧眼一看,知是哪吒之魂,即将碧藕为骨,荷叶为衣,念动起死回生真言,哪吒遂得了性命,运用神力,法降九十六洞妖魔,神通广大。”
稍晚出现的 《封神演义》,从第十二回至第十四回,足足用了三回的篇目,写了哪吒大闹东海、莲花化身事迹,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应当就是由此演绎而成。
三、中国人为何容忍、喜欢一个“大逆不道”的哪吒?
哪吒的形象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伦常观念不合。他所体现的叛逆、反抗精神,不亚于孙悟空的大闹天宫,甚至可以说是大逆不道。
其实孙悟空大闹天宫,反抗的是统治者。这一点,作为普通中国人,是可以接受的。但哪吒“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反抗的却是父权,是对传统孝道精神的背叛,按说民众应该不接受才是。
但奇怪的是,人们一直都没有从伦理角度谴责哪吒,还很喜欢哪吒。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哪吒借莲花还魂,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变身为美少年,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艺术意象。《封神演义》是这样描写的:
(真人)叫金霞童儿:“把五莲池中莲花摘二枝,荷叶摘三个来。”童子忙忙取了荷叶、莲花,放于地下。真人将花勒下瓣儿,铺成三才,又将荷叶梗儿折成三百骨节,三个荷叶,按上、中、下,按天、地、人。真人将一粒金丹放于居中,法用先天,气运九转,分离龙、坎虎,绰住哪吒魂魄,望荷、莲里一推,喝声:“哪吒不成人形,更待何时!"只听得响一声,跳起一个人来,面如傅粉,唇似涂朱,眼运精光,身长一丈六尺,此乃哪吒莲花化身,见师父拜倒在地。
这样的形象,非常符合中国人万物有灵的信仰,以及天人合一的审美眼光,所以一旦有了这样的意象,就深深刻在民众心中了。
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虽然强调秩序,但同样强调的是官逼民反,总体来说还是很有造反精神的。以君权来说,统治阶层固然在大力提倡、极力强化,但底层群众也是在随时看情况而定:你这家统治得还可以,咱就听你的;若是皇帝当得不咋地,那就“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呗。孙悟空就是这种精神的寄托。至于父权,哪个当父亲的不是从当儿子开始的呢?谁在青春期还没有过哪吒一样的反叛呢?不夸张地说,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哪吒呀!
第三,托塔天王最后还是镇住了造反的儿子。哪吒故事,始于反叛,终于服从。这个服从虽然不是“七擒孟获”式的“以德服人”,明显有强权镇压住的意思,但也算给了父权面子。
《哪吒》此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哪吒形象的一次颠覆性重塑。因为时代不同了,反抗父权的命题在今天意义不大了,而家庭和谐显然是时代的心声。
因此,影片弱化了父子之间的冲突,强化了共同对抗命运的主题。是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庸庸碌碌过一生,还是与命运抗争,成就精彩人生?这是我们时代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