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水源旺盛,自山区转入成都平原,落差可达270米,流速陡降,易淤易决,水灾严重。
既要利用岷江水来灌溉成都平原,又要防止水患灾害。蜀郡太守李冰在考察了地形之后,决定把岷江水一分为二,凿开玉垒山,形成宝瓶口引水进入成都平原,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刚堤,使岷江在此分为外江、内江两股。外江原系岷江正流,在下游辟有许多灌溉渠道,兼具排洪作用;内江由宝瓶口向下辟为走马河、蒲阳河、柏条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为灌溉兼航运的渠道。在都江堰附近,还兴建排甩泥沙的飞沙堰和离堆等工程,使进入内江的过多洪水挟带泥沙漫过此堰进入外江,以确保内江灌溉区的安全并减轻泥沙淤积。
都江堰附近的河底易被沙砾卵石充填淤高,每年必须在外江、内江轮流用榪槎断流,以便淘挖。由此后人制定“深淘滩,低作堰”的岁修原则和“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