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浮生老妖
最近,因为多了空闲的时间,又有时间静下心来回到书的世界浸润,那些或灵动的、或暖心的、或深邃的文字安抚着我的心灵在时光中恬静;在一篇文章中看见了漂亮的彩铅画插图,被那些画作打动,禁不住手痒想画上一画,于是买了工具画了起来;新调去的学校没有音乐老师,又自告奋勇上起了音乐课,恶补对名曲的赏析理解,获得了对音乐的一些感受力,于是想不如借当音乐老师的机会把琴也练练吧,岂不是可以做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稀松的女子了,咱也向才女的标准靠一靠。可是纠结于又是读书,又是练画画,又是学弹琴,是不是会顾此失彼,什么都做不好。今天看到李尚龙的一段话释然了,他是这么说的:“最好的休息,不是睡觉,而是换个脑子去做其他的事情,多条腿走路,才是高效人士的必经之路,重要的是,他们不比那天天睡觉的人要累多少。”想想自己这些天,看书看不进去的时候,就画画,画的尽兴了,就再返回来读书,读书画画,画画读书,乐此不疲,看来,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换个脑子做其他事”既可以休息那一部分用累了的大脑,又可以扩充兴趣,提高修养,该是相互促进的好事呢。当然文中所说的最好的休息不是睡觉,您可不要理解歪了,正常的睡觉休息是十分必要的。
实际上,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大脑皮层是处于兴奋状态的,非但不会感觉累,还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有时为了把一本书看完,觉也会舍不得睡。但是有时候我们需要选取一些枯燥难懂的理论书去提高自己,这样的书会很难熬,这时候我就会采取换脑的方法,看一会枯燥书,再看一会自己喜欢的文章,然后再回过头来看枯燥的理论书,这样就不会让自己在枯燥难懂的书里熬的辛苦。也可以作为一种激励奖赏自己的方式,比如看完多少页理论书,就可以看自己喜欢的书。
众说周知的刘墉是既写书又画画又演讲的人。读他的文章蕴藏着做人的智慧、情趣,懂得生活,懂得学习,在写书、画画和演讲中自如的切换,实际上,三者有形式上的区别,但有些道理却是相通或者相互启发的。比如他最近在做的《汉字好好玩》就是借助图画更直观的方式让小朋友学习汉字。他说:“我希望学字的小朋友从图画、剪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隷書、行书、楷书,一路看下去,能很清楚地了解那个字是怎么创造演进的。”只有对中国文字有深刻的造诣又能以自己的画作自如的体现,才能完成这样的工作吧。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这样一个公式留给后人:成功=努力工作+懂得休息+少说废话。爱因斯坦不但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从6岁开始正式学习小提琴,小的心灵进入到优美的旋律之中。7年之后,他懂得了和声学和曲式学的数学结构。他体会到演奏莫扎特作品的技巧和奥妙。琴弦和心弦一起共鸣了,他一生中的科学和艺术生涯也开始了。小提琴也成了爱因斯坦科学生涯中的终身伴侣和欢乐女神。她为这位科学家驱散了忧郁和喧嚣
他们是不是没有因为换个脑子耽误什么,反而更加的成功了呢?当人的能力跟人的情感达到一种平衡关系后,效率自然就会提高了。
钱学森的夫人是德国古典艺术歌唱家,钱学森说:“我之所以不死心眼,不陷入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想的开一点,全在于我妻子蒋英对我的艺术熏陶,她给我介绍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中的诗情画意,丰富了我的思维。
我想他们都懂得换个脑子给自己所带来的意义。不只是学术上的成功,更是此依托和促进的良药。
我们不必成为刘墉,爱因斯坦,不必功力化去追求成功,但是我们可以让时间的利用更加有意义,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修炼自己的性情,提高自己的修养。愉悦自己,快乐身心,这也是很好的收获!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