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而然地想写自己的故乡--那个白山黑水深处的小镇。
我是闯关东移民的后代,这使得我的性格里既有山东人的厚道、实在,又有东北人的豪爽、率直。记事起,妈妈的山东口音和爸爸的东北口音夹杂一起,加上我们四个孩子叽哩呱哩大吵小闹的喊叫,构成了一个普通家庭的365天。
我们家所处的小镇,在八十年代初,真是人家口中所述的穷乡僻壤。爸爸初来东北落脚的时候,经人介绍与妈妈相识,后来结婚。由于爷爷的身份特特殊,所以爸爸一直不停在搬家。辗转换过无数个小镇、县城,最后终于稳定在这里。因为小镇中有许多柳树,春来绿柳如荫,倒也让人感到十分惬意,所以,这里取名叫柳树。
爸爸工作的地方是镇政府信访办,主要处理农民乡亲们的上访事宜。各种纠纷,大到农具的占用和租借,小到邻里纠纷,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乡亲们聚集在爸爸的办公室,熙熙攘攘的样子像极了闹市。我记得有一次跑到爸爸的办公室,看到爸爸口若悬河、指挥若定地与众人引经据典、博古通今地摆事实、讲道理,让一众农人心服口服离去的情景,当时就想,爸爸一定选错了行,他站的位置应该是学校讲台呀!
小小的镇就是一个微观小世界,人生大舞台。每天各种戏上演,让看似平淡无奇、安静简单的生活也变得绚烂多彩起来。
小镇的车站是八卦衍生地,行行色色人等从外面的世界涌入,又有许多考上高中、大学离开的、外出打工的、嫁入外县的人从车站坐当时仅有的几辆中巴离开这里,走进向往的大城市和新生活。
小镇从车站一分为二,向南是以务农为主的大队部。这里的居民们都以种粮食为主,春天的气息最早从他们售卖的早春小菜苗、小白菜、小油菜开始传达,绿油油的青菜让看惯了漫长冬季皑皑白雪的人们欢快起来,整个小镇从那时就开始生机勃勃起来。
小镇车站向北便是镇政府、各种机关单位、学校、医院的所在地。我的小学和初中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学校接收的学生不仅有镇里的子弟,还包括从下辖几十个小乡镇招收上来的农村孩子。这些孩子平时都住校,只有周末的时候才会翻山越岭几十里地回到他们的家中与家人相聚。当时的交通工具特别贫乏,自行车都很少,有时他们只能靠双脚走路,步行经过很多的山野沟壑,历时十几个小时才能回到大山里面的家。因为艰苦,他们学习才更加努力。每年年终考试时,成绩优异的往往都是这些真正农家的子弟。
小镇没有高中。所以上完初中的人,有三条路可以选:考县城高中,考市立中专、回家务农或择业。上高中就意味着要考大学,所以初中毕业后很多家境不太好的同学选择了考中专,这样他们中专三年或四年毕业后就可以赚钱养家了。我和很多小伙伴从初中毕业开始分道扬镳,向着各自选择的路走下去,如今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前程。有很多快乐的回忆,经过许多年,仍然没有忘记,可如今已物是人非,找不到当年纯真质朴的模样了。
小镇的四季春晚、夏短、秋寒、冬长。春天得到四月份才看到她姗姗来迟的倩影。而夏天更是矜持得要命,才呆了八月一个月,裙子还没换几条,就急着走掉。夏季虽短,却是各种瓜果梨桃应季的时候。满街飘着瓜果香,西瓜便宜得简直像不要钱,夹杂着红裙彩衣女子的欢笑声,飘过十里八乡,带来一个个让人心动难忘的夏天。秋天最是好看,漫山遍野变成了彩山彩峰,红的枫,绿的松,黄的叶,紫的草,织就山间一幅幅灿若云霞的缎锦,美丽极了!家家户户忙着收割庄稼,马路上摆满欲晒干的麦秸豆梗,车子轧过,好听的噼啪声,让人不自觉想起炒豆子的香。收获的秋天真好!最漫长的冬季到来了,东北人习惯猫冬。一个收获季盆满钵满,冬天可以歇歇了。农人们老婆孩子热炕头享受生活,外面漫天飞雪,室内炉暖炕热。勤劳的双手带来的丰硕成果,让这漫长的冬天也不烦人了。
小镇的春节别具特色。踩高跷的、扭秧歌的、逛庙会的、玩杂耍的、放鞭炮的、走亲戚的。。。。。。十里八村的人们汇聚在一起,辞旧迎新,红红火火的一年就这样来临了。
虽然从高中开始,我便搬离了这个小小的村镇,但这里的人们朴实、厚道、极其勤劳的美好品德却一直让我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