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了的人物之一;他是旧时代的最后一人;他是新时代的第一人;他是中国历史上升官最快的人;他是晚晴名相的授业恩师;他就是被毛主席称赞,被蒋介石当做典范;他就是被称为“卖国贼”的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县荷叶塘人。
1官场生涯
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
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
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同进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任国史馆协修。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升任翰林院侍讲,钦命为乡试(四川)正考官,充文渊阁校理,补授翰林院侍讲。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升翰林院侍讲学士。
道光26年(1846年)充文渊阁直阁事。
道光27年(1847年)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街,钦派武会试正总裁,殿试读卷大臣。
道光29年(1849年)升授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右侍郎。
咸丰7年(1857年)两次上疏,请求在家终制,获咸丰帝准许。
咸丰10年(1860年)奉命以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委授两江总都,并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同治元年(1862年)奉旨任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
同治三年(1864年)因平定太平天国运动,赏加太子太保、一等侯爵。
同治六年(1867年)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同治七年(1868年)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
同治11年(1872年)逝世。
2孝敬父母
道光二十四年,在曾国藩写给父母的家书中提到拜父母万福金安,奉上阿胶和高丽参,以尽为人子的孝道。
道光二十四年,曾国藩还未做到后来的位极人臣,只是一个俸禄勉强可以维持温饱的翰林院学士,根本不太可能留有足够的盘缠去买作为朝廷贡品的阿胶和高丽参。
在此之后,在曾国藩的家书中,频频提到阿胶和高丽参,阿胶和高丽参成为了曾国藩孝心的最好象征。
3与左宗棠
在晚清时代,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当时有名的重臣,朝廷称他们为曾公和左公二人,并称曾左。
由于左宗棠为人比较自傲,所以即使曾国藩年纪长于他,并且曾经对左宗棠有提拔之恩,但是左宗棠仍然看不起曾国藩。左宗棠认为自己的功劳远高于曾国藩,人们应该称“左曾”,而不是“曾左”。
有一次一个侍从大胆的回答道:“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则无曾公。”
对此,左宗棠有深深的反思,曾国藩听闻此事之后,却不以为意,只是淡淡地笑了几声。
4教李鸿章
李鸿章曾在曾国藩手下做幕僚,虽然李鸿章有很多优点,像有才气,可塑性强,可堪大用,但同时他也有显著的缺点为人容易骄傲自满,有淡淡的流氓气质,对手下动辄打骂。
当李鸿章自以为自己已经学到了曾国藩的本事之后,自信满满的出师自立门户时,曾国藩并没有阻拦,而是允许他前往组建淮军。但是却是屡战屡败,将自己的资本全部耗光,无奈只得返回曾国藩身边,一个多月里,李鸿章屡屡求见,曾国藩屡屡拒之,李求多少次,曾就拒多少次。
曾国藩却在每一次李鸿章请求见面时都进行拒绝,并不是曾国藩,不许李鸿章离开自己自立门户。因为曾国藩清晰地了解自己这个幕僚的缺点和优点,自己需要对他的脾性进行打磨,除去流气,磨平棱角。
5养育子女
在曾国藩的心目中养育子女,当然先要爱他们。但是不能溺爱,养之外,也要教。
他经常教育子侄兄弟们敬爱长辈,与同辈和睦相处,在晚辈面前做出榜样。。在他眼中,仕宦家庭在荣华富贵中容易没落,只有谨朴耕读、孝顺友爱之家才能长期兴旺。在他的家教中,子侄辈除了要读好书之外,还被要求亲自参与到躬耕之中,兄弟姐妹之间必须患难与共,和睦团结,“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名是弟之罪。”曾国藩自身也践行着这个宗旨,与同辈兄弟姐妹们书信往来,尊卑严缓均十分得当,使得同辈中人无不对他的话俯首帖耳,后辈更是谨遵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