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节日病”,清清爽爽过假期

节日是阖家团圆的温馨时刻,也是人情往来的密集节点,却往往成为“四风”问题和腐败风险的高发期。所谓“节日病”,并非生理疾患,而是披着“人情往来”外衣的违纪违法行为——从收送礼品礼金、违规接受宴请,到借节日之名搞利益输送、用公款安排消费,这些行为不仅背离节日的本真意义,更侵蚀党风政风、损害群众信任。佳节期间能否守住廉洁底线,既是对党员干部纪律意识的考验,更是维护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关键一环。唯有拧紧“廉洁弦”、筑牢“防火墙”,才能让假期真正清爽,让团圆不含“杂质”。

一、认清“节日病”:警惕隐形变异的“腐败陷阱”

随着正风肃纪的持续推进,“节日病”的表现形式不断隐形变异,更具迷惑性,需时刻保持警惕。其一,“数字外衣”下的利益输送,电子红包、消费券不再是“小额祝福”,而是拆分多笔、规避限额的“隐形礼金”,有的甚至通过游戏充值、虚拟消费等方式变相行贿;其二,“人情包装”里的权力交易,土特产礼盒、节日慰问品成了“遮羞布”,背后藏着“请托办事”的目的,看似“礼轻情意重”,实则是“权钱交易”的铺垫;其三,“隐形场所”中的违规消费,公款吃喝从酒店餐厅转向私人会所、企业内部食堂,甚至以“团建”“调研”名义套取资金,规避监督检查。这些“变异病症”看似隐蔽,实则触碰纪律红线,一旦放松警惕,便可能“一失足成千古恨”。

二、剖析“节日病”:斩断由风及腐的“连锁反应”

“节日病”看似是“小节”,实则危害深远,需认清其本质危害。从个人层面看,“节日病”是腐败滋生的“温床”,不少干部正是从节日里“收一点、吃一顿”开始,逐渐放松自我要求,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索取”,最终陷入腐败泥潭,毁掉个人前途与家庭幸福;从群众层面看,“节日病”是伤害民心的“利刃”,群众对党风政风的感知,往往来自身边的“小事”——一顿公款宴请、一份违规礼品,都会让群众觉得“干部离自己远了”,消解党的公信力;从政治生态层面看,“节日病”是侵蚀执政根基的“隐患”,节日期间的不正之风会形成“破窗效应”,让纪律规矩形同虚设,导致歪风蔓延、正气不彰,破坏地方和单位的政治生态。守住节日廉洁,就是守住作风建设的“前沿阵地”,守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 防治“节日病”:织密拒腐防变的“立体防线”

严防“节日病”,不能只靠“口头提醒”,需构建“个人自律、监督执纪、群众参与”的立体防线,让廉洁过节成为自觉。

首先,党员干部要筑牢“思想防线”。要把纪律规矩刻在心里,主动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清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算好“三本账”——政治账,违纪失节则前途尽毁;家庭账,贪腐落马则家破人散;名誉账,身败名裂则颜面无存。节日期间更要管好自己的手、嘴、腿,不踩“红线”、不碰“底线”,同时管好家人和身边人,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身边人”成为腐败的“白手套”。

其次,监督部门要织密“监督网络”。纪检监察机关要提前部署、主动作为,既通过明察暗访、专项检查,紧盯酒店、商场、私人会所等重点场所,严查公款消费、违规收送礼品等问题;又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监测公车使用、公款转账、消费记录等异常情况,让“隐形变异”的“节日病”无所遁形。对发现的问题要“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以“严问责”强化“不敢腐”的震慑。

最后,要激活“群众监督”力量。畅通举报电话、网络举报平台等渠道,鼓励群众对身边的“节日腐败”说“不”,让群众成为监督的“眼睛”;同时做好举报信息的核查与反馈,保护群众的监督热情,形成“人人参与监督、人人抵制腐败”的良好氛围。

佳节的意义,在于团圆的温暖、休息的安心,而非利益的算计、纪律的考验。清爽过假期,不是“清汤寡水”的过节,而是剔除利益杂质后的纯粹与安心;严防“节日病”,也不是“不近人情”的刻板,而是守住底线后的坦荡与自在。当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把廉洁当成节日的“标配”,把规矩当成团圆的“保障”,节日才能回归“祥和、温馨、清正”的本真,假期才能真正成为涵养作风、凝聚民心的“加油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