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人】钅一司
【打卡始于】2023年12月03日
【日精进打卡第035天】2024年1月6日
【今日读书】地理中国
【作者】地理中国
【用时】30分
【读书摘抄】
《地理·中国》_20240104_五岭逶迤4
遍布丘陵的鬼崽石像究竟有何用途?古村建于沼泽之上,历时百年,安稳如初,背后隐藏哪些建筑智慧?地理中国即将播出。
各位好,欢迎收看我们今天的地理中国节目我是盛春,探查奇山异水,寻访千年古道。我们今天继续五岭寻奇之旅,在五岭之一的都庞岭山麓东北部的道县,有一个神奇的水潭,因为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时常会冒出含有二氧化碳的气泡,水潭由于和地下暗河相通,从未干涸,因此这个水潭成为附近村庄种田的主要水源,灌溉着千亩良田。而在水潭的附近的一个山丘上,堆叠着很多来历不明的矮小的石像,正是这些石像吸引了众多观众。为了探究这些石像的身世和成因,地理中国考察组邀请了有关专家一同参与考察。
道县位于湖南省南部,隶属于永州市,距离省会长沙320多千米。地貌环境,四面高山环绕,群峰耸峙中部岗丘起伏,平川交错。出现石像的鬼崽岭位于道县县城西南方向,距离约30 千米。对于考古环境学有着深入研究的吴顺东,在仔细查看了这些造型各异的石像后,将目光锁定在面容上。这类石像的头上仿佛戴着一顶尖尖的帽子,面部扁平,表情颇为怪异。
你看要按照这种眼眉,这样一种,这样一种眼神,眼睛的这个构造方式,它是有悖于常规的。嗯,你看到它这个都是上翘的,是吧?倒八字形,那么一般人的眼睛很少出现这样一种,恰巧有可能这个就像那个引入了当地这样一些,自早而来就已经传承很长时间的这样一些这个傩戏,这个它的面具和其他的道具的使用是有关系。
傩戏又称鬼戏,是一种古老的祭“神“、跳”鬼”、驱瘟裨益,表示安庆的舞蹈广泛流行于我国湖南、四川、贵州等南方地区。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在傩戏中,各种人物角色或头戴面具,或涂面化妆,用大幅度夸张的舞蹈动作进行表演,极具原始舞蹈风格。专家告诉考察队员,在临武县(因临近武水河而得名。)自古至今十分盛行傩戏,建议大家可以前往临武亲身体验。临武县位于湖南省南部五岭山脉北麓南临广东省连州市(四种说法:连州有黄连岭(今属连山)盛产黄连,因物得名。连州群山起伏,三面踞险,一水潆环,故有“连万山为一山连众水为一水”之说,因山川得名。连州盛产铅锡矿,古语“铅之未炼者曰连”又有“铅锡璞名曰连”之说,因矿产得名。连州山岭延绵,河流环绕,但交通阻塞,人们渴望车船畅通。“连”字有车船合并之意,因意愿得名。),距离省会长沙市约 330 千米,和道县相距 100 多千米。向导告诉我们, 2017 年在临武渡头村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发掘出一座方形古城。四面城墙保存完好,东南角有一座椭圆形瞭望台。在城墙外还有环绕一周的护城壕。大量汉至六朝时期的陶器、青瓷器和银器、铜器等文物从遗址中发掘出来。其中既有中原陶罐,也有岭南所特有的戳印陶罐、直筒罐,还发现了越文化的文物。天南地北的器物和文化汇聚于此,彰显出历史上这座古城的重要地位。渡头古城遗址依山傍水,布局严密,古城北面的武水河利于水军作战。
存留至今的湘粤古道是秦南征南越国时期开辟的一条军事通道,是沟通中原与岭南的纽带。这让临武成为兵家用武之地,也是秦戍五岭之时的驻军之地。也保留了原汁原味、具有古代军事特色的傩戏。
位于临武县城东北的油湾村(因村庄坐落于山湾且青草油绿),每年都会举行傩戏表演。由于处于高山峻岭之中,地方较为偏僻,山脉的风风雨雨不容易吹进来,这里的傩戏依然如初。油湾村始建于北宋中叶,是一座千年古村。临武傩戏又叫“舞岳傩神",当地人称之为”神狮子“。整个过程包括许傩愿、还傩愿和闭傩愿三大部分,按照传统每年都要耍三次”神狮子“”许愿“”拨兵“来年正月还愿。 临武傩戏以祭神祈福、禳灾为主。这些都是家神,有些是这个三官大帝,有些是我们这个族里面的有功德的人给他们做了这个神灵再来供奉的。临武傩戏中的傩神有九个角色,分别是三娘、土地、关公等。路祭之前 由主祭人王太保带领徒弟们在祭坛前举行傩仪。油湾傩戏与其他地方的傩戏相同的是傩祭、傩戏、傩舞,三者合一,祭中有戏有舞。舞中有戏,戏中有舞,也有祭,整个表演都是木刻面具,不同的是其他地方的面具戴在脸上遮住了整个面孔,油湾则是戴在额头上。向导让考察队员仔细观察。
临武傩戏一个面具,他说面具上双眼与嘴部均未开孔,表演是面具戴于头顶而不遮面,方便演员与同伴和观众交流。男女角色均由男性扮演,在傩戏中极为少见。路祭是整个仪式的重要环节,表演者持着七星宝剑开始造桥祭路,保证祈福的神灵有桥过,有路行。这种祭祀”鬼神“的风俗,或许是道县当地人把鬼崽岭的石像称为”鬼崽“的原因之一。
考察组再次回到鬼崽岭,观察对比石像和傩戏之间的联系。专家告诉我们,这鬼崽岭有些石像的雕刻,正是借鉴了傩戏中的面具特点。历史上这个道县鬼崽岭地区曾经是瑶族聚居地,因此在这里傩戏面具当中融入了鲜明的瑶族特征。
相对而言,这种鼻翼这一块就是比较宽敞,嗯,鼻子显得也还比较粗,这一块的特征就是实际上它跟瑶族的体貌特征确实有很大程度的这个相近,这个尖的应该说就是说还是当地这个原住民的一种服饰。
专家结合石像本身的外形特征进一步分析,这些保存比较完好,明显刻有盔甲的武士应该属于明清时期的。
雕刻,这个就是包括它的这个腰带。然后这个这一类型的应该是甲胄上面的一些纹饰的这个一些体现,这一类石雕就是说根据它的这个雕刻的特征,它的服饰特征,那么我们判定它是明清这两个时期为主体。
除了明清时期雕刻的石像之外,是否还有年代更早的呢?围绕石像的疑问,越来越多专家查询了相关资料,经过多方对比得出结论,推测这些周身密布石筋的石像年代更早,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新石器时代。面部扁平的石像很可能是秦汉前后雕刻而成,而这些雕刻工艺比较复杂精细的石像则属于元明清时期的产物。这个它是秦汉时期,因为这个服饰包括头部五官全部在一个平面上面,就是符合那个扁平人像的特征,为什么这些石像在上千年间被持续不断的雕刻打造出来,并且安放在这里?他们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考察组在鬼崽岭的石碑上隐约看到了水源处诸禁5 个字,这个发现为石像身世之谜找到了答案。
那一个潭子,这个是个水源,水源处也就是他的立这个碑的时候,他已经明确知道这就是一个潭,一个明确的这样一种祭祀处,对吧?所以它这个实际上在这一块也是到了清代中后期,它这块区域的性质就很清楚了。
随后考察队员也获得了一些线索。
对这个我们很敬畏的这个地方,以前的时候这个地方不准放羊、放牛,包括砍柴全部禁止的那时候是。
专家推测在农耕时期水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鬼崽岭水量丰沛,旱季不旱,成为吸引古代先民驻足落户的首选之地。
既有泉水的出露,又有气泡的一个出露,那么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一个现象,那么我们的先民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一个地方,可能是大自然赋予它的一个神奇的力量,他们就雕刻一些石像。祭拜这个地方。
后来随着人口逐渐稠密,出于生存的需要,人们开始砍伐树林,修建房屋,久而久之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也引起了当地官府的重视。因此,清朝年间,当地村民在鬼崽岭修建了石碑,对如何保护鬼崽井的水做了约定。至于石像为何主要出现在新时期时代、秦汉前后以及元、明、清三个阶段,专家推断这三个时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及气候的冷暖交替。而历史上冷暖交替时期最容易引发战乱,并导致人口大规模迁移。道县位于湖南、广西的交界处,四通八达。由于有着丰沛水源的鬼崽岭区域,本是农耕时期村落选址的风水宝地,而战事的连年不断,使得大量来自中原地区的百姓则迁居到了鬼崽岭附近。这些人来到鬼崽岭区域后,逐渐发现了这里水潭的秘密,那就是旱季不干,雨季不涝,颇为神奇。在他们看来,这是上天眷顾之地,于是效仿前人,雕凿石像,祈求神明庇佑,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千万年来生活在鬼崽岭周边的族群虽然几经变迁,但是一直延续雕刻石像、祭祀神明的传统,所以石像的风格各异,年代不一。
石碑为我们解开了疑团。其实这个神秘石像的身世之谜背后,既有五岭地区原始祭祀风俗的影响,也反映了古代村落选址和水源地之间的关系。这个特点不仅在道县地区存在,很多地方都保留着石碑祭祀的风俗。比如贵州黎平地区的侗族百姓就把禁止破坏山林、保护水源地的条约刻在了石碑上予以警示后人云南哈尼族百姓也有类似的风俗。由此可见,水源地对于古代村落选址有多重要。在道县地区的一个叫庄村( 原庄姓在此住过而得名)的地方,那里的水门状况也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庄村位于道县西北约35 千米处,巍峨的都庞岭屹立于小村背后,连绵的丘陵将村庄紧紧包裹在怀中。
虽然地处偏僻,但是当考察组刚进入村庄,就被眼前的青砖黛瓦的屋舍吸引,整个村落隔绝了外室的喧嚣,似乎沉寂在古朴与安静之中。考察队员发现,村庄的建筑风格和当地瑶族风格截然不同。在一些大院楼中,青砖黛瓦、斗拱飞檐、雕梁画栋,精美的雕饰随处可见。
这时,一面墙壁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面墙上的砖石为何要像鱼骨一样交错垒砌呢?同行的向导解释说,用这种方式垒砌的墙体,与整个村庄的选址有着很大关联。这时,记者在一户人家的屋墙外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
我第一次看到有人家把这个鞋挂在这个门板上,这是咱们这儿的一种放置鞋的方式吗?是的,因为这里每天都下大雨,下面是湿的,所以放在上面它干一点。
向导说,生活在庄村的人有一个习惯,外出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鞋子脱下来挂在墙上晾晒,只有这样才能把鞋子晾干。
一般人晾鞋子要么放在屋外的窗台上,要么就立在墙根儿。像庄村人这样把这个鞋挂在屋子外墙上的晾晒方法还真不多见。村里人说,他们只要出门,不管是走亲访友还是下地干活,鞋肯定会湿。鞋如果像别的地方一样立在墙根来晾晒,甭管多大的太阳,它也晾不干。这个说法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出门走一圈鞋就会湿,不把鞋挂起来就晾不干。向导告诉我们,庄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个村庄建在沼泽之上。
坚硬的石板路,牢固的屋舍,小村也并没有被水渠、水塘环绕。这一切很难让人相信庄村是建在沼泽之上的。
是挖了多深能看见底下一米多到一米多,三米左右吧。不不不,看见底下的是什么样子的,是淤泥啊木头啊。
考察队员经过了解得知,这个村庄是从1 000 多米之外迁移至此。村民为何要迁居?又为什么特意选择了一片沼泽之地呢?
在向导的带领下,考察组一行来到庄村以前的村址处,这里位于庄村背后约1 千米左右的一处山坡上。当年的屋舍如今已经不见了踪影,原先的地基已经改为了农田。在仔细观察了庄村原址和现在位置的地理地貌之后,专家做出了初步的判断。现在村庄所处的位置空间更大,可用于耕种的土地更多,这样的地形差异很可能是庄村先民选择迁址的原因之一。
大家看,这是庄村以前所在的位置,处在山坡上,比现在的村子所在地高出了大概30 米左右。现在的庄村处在高山环抱之下的一片冲积扇里,与原来的村址相比,这里可耕种的土地面积更大了,土壤也更为肥沃了。专家推测,这样的有利条件可能是促使庄村人在这里重建村落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专家也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
一路上,除了在农田周边发现一些人工开凿的小水渠之外,大家既没有发现其他地表径流,也没有看到任何与沼泽有关的现象。没有水源的汇入,这片区域怎么会成为当地人所说的沼泽呢?在一处农田边,专家通过挖掘田间土壤发现了一丝端倪。专家通过分析发现,庄村农田的土壤不论在颜色还是粘性上都带有沼泽土的特点,他据此做出了判断。苏德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常年从事地质考察及科学普及工作。
这就是一片沼泽,只不过咱这边是沼泽的边缘。
考察族所处的农田位于庄村边缘,处于更靠近山体一侧的庄村则正好是沼泽的中心。那么导致这片区域形成沼泽的水源又在哪里呢?在村中考察时,专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你看这个地方的这个水量非常非常小,是吧?这个水渠这个位置就等于。只有一点点的水。对,咱们顺着水渠往下走一走,因为下面水量比这个多得多。咱们这个地方的水量比刚才上边那个地方的水量要大得多,差不多有它的十倍的那个量。相隔之隔,对,一屋之隔大概20 米。
专家推测,村中沟渠中水量的变化很可能与这片区域沼泽的水源有关。考察组决定寻找水源,大家一路沿着村中的水渠前行。在这个过程中,考察队员发现,村中海拔约350 米的位置以上沟渠中的水量较少,这个位置以下沟渠中的水量增大且保持不变,是什么原因导致村中沟渠中水量如此大的差异呢?考察组发现,古村中的水井水渠水质清澈,从未干涸,而且流水落差较大。
在位于庄村外约2 千米的地方,考察组发现一个巨大的洞口。
以前涨大水的时候,里面这个山洞里面这个水很大的水出来,现在仍石头下去下面的声音很大。
声音很大,也就是这洞子里边是非常大,非常大的。对。
依据向导提供的线索,专家推测村中井水保持清澈、沟渠水量变化以及这一片区域形成沼泽的水源等一系列问题,和这个山洞有一定关系。在向导的带领下,考察组进入洞中行进了不到1 千米,大家的脚步就被一条奔涌的暗河阻挡了。发现了这条水量巨大的暗河,是否可以证明庄村所在的位置形成沼泽等一系列问题都与此有关呢。对此,专家认为,只有考察了这条暗河的具体流向,才能作出判断。于是,考察组沿着暗河顺流寻找,最终在庄村北侧找到了暗河的出水口。
这是现在的地下暗河,一个出水口,源源不断的从地下的暗河出来,这里边有各种各样的鱼虾都出现了与咱们河道里边平常的鱼不一样,而是他侧面的洞穴里边,地下暗河里边的鱼。
专家进一步解释说,通过山体的两个洞口可以判断,这条暗河恰好流经庄村地下,成为了村子的主要水源补给。而庄村所在的山前冲积扇极有可能是以前地下河水的出口。来自四周山体的泥土与不断再次汇聚的地下水,共同将这一片区域塑造成了一片面积广阔的沼泽。这条水量巨大的暗河给庄村人提供了更方便的生活和灌溉用水。专家推测,正是这个因素促使古人冒险在沼泽上建村。同时,这也是村中井水始终保持清澈的原因。
考察祖发现,位于都庞岭山麓的庄村位置相对偏僻,并非繁华地域。为什么村中的建筑用料讲究,窗棂精雕细琢,有的还镶嵌玉石?众多迹象透出这里曾经的繁华。当年偏安一隅的山村为何如此富足繁盛呢?这里的先民又为何要把村庄迁移到沼泽之上呢?这个村子和连通五岭南北的古道有什么关联吗?探察奇山异水,寻访千年古道。明天我们继续五领寻奇。好,感谢您收看我们今天的地理中国节目我是盛春,咱们家期节目再见。
【读书思考】
古人村落选址考虑趋利避害,地理位置影响地理环境,最终影响村落的选址位置。气候冷暖交替,易引发畜牧业和种植业发展的冲突,打破平衡,引发战乱,导致人口迁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现在偏僻,并不意味着过去也偏僻。交通的发展及发展重心的移动,引发发展不均衡。